[ guì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713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488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dfdby.com
贵姓主要源自:姬姓、姜姓、芈姓、嬴姓。
贵姓贵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颛顼帝的玄孙陆终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广韵·未》的记载:“贵,姓。出陆终之后。”颛顼帝玄孙陆终之后有分封于贵邑(今陕西咸阳渭城区周陵乡马家窑村),因以为姓氏,称贵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贵氏正宗,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贵氏族人大多尊奉陆终为得姓始祖。
贵姓贵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八天官之第六,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典籍《周礼·天官·大宰》记载:“以八统诏王驭万民,六曰尊贵。”西周时期,官吏都分别隶属于“当时”(天官)、“禀者”(地官)、“土师”(春官)、“司徒”(夏官)、“司马”(秋官)、“李”(冬官),即各级官吏分属于天、地、春、夏、秋、冬六部统领与管辖。天官,分统八师,亦即八乡。所谓“八乡”,许多史学家历来解释为西周初期的八个大邑,每邑拥一师军队。按《周礼·天官·叙官》中的叙述,“治官之属”有冢宰,即大宰,有小宰、宰夫,其下食官之长则为膳夫,大宰、小宰、宰夫都可以单称为宰,而膳夫又可称作宰夫,甚或称为大宰。其地位和职能尽管悬殊,官名却能通用。由此可见,属于一系的官名,在一定的情形下有通用的可能。例如在《周礼·天官·宰夫》中记载:“宰夫之职,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禁令。叙群吏之治,以待宾客之令、诸臣之复、万民之逆。”其职能是出纳王令及其回复。在著名的克鼎记膳夫克中记载有:“舍令于成周,遹正八师”,成周的“八师”即八乡(向),所云恰可与宰夫职文印证。本书经考证则认为,“八乡”即“八向”,指以先宗周(丰、镐二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十二公里沣河两岸,丰京在河西,镐京在河东),后以成周(今河南洛阳)为中心的八个方向,以紫气之乡(向)为源,指向东、东南、南、南西、西、西北、北、北东这八个方向,概指西周王御之天下,以八师统之,称八统,官称为“大宰”。其东、北东两个方向分由两个异姓王族统领,即姜、子二姓,其余六乡(向)由姬姓王族贵胄统领,这六乡(向)姬姓王族贵胄皆称“尊贵”,为尊号。“尊”者仅能用于王称,“贵”者则可泛用于族称,“尊贵”成为了西周王朝统领和维护天官制度的核心,后来这种尊号成为统治集团的专利。后有后裔子孙以其尊号为姓氏者,称贵氏。西周政体中的大宰、小宰、宰夫、膳夫,以至邑宰等等的通转变化,比较复杂,因为“宰”这一名称,本义即是一种食官,由于古代政权机构形成过程的特点,移用于协助天子掌理政务的要职,其本义的湮没有相当长的过程。
直到后世,“宰相”一词妇孺皆知,人们才把“宰”的本义渐渐淡忘了。
贵姓贵姓起源三
源于姜姓,出自苗族先祖蚩尤之后裔,属于以贵族身份为氏。该支贵氏,本是古苗族贵族的简称,苗族同胞皆尊始祖是太皞伏羲氏,先祖则是中华民族三大人文始祖之一的三苗首领、战神蚩尤。蚩尤与炎帝本为族裔关系。
在史籍《路史·蚩尤传》的记载:“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与蚩尤均由神农氏族发展而来,同属农耕部浇联盟。炎帝部落为神农氏族之直系后裔,仰成于其先祖神农氏发明耒耜功绩之余烈,得以居逐耕部落联盟之首,而称“炎帝”。炎帝与神农氏既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故而在史籍《史记·封禅书》中例举封禅大典时,将神农氏与炎帝分列先后。在史籍《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神农氏与炎帝的记叙非常贴近,但未予指明其间的关系。
在史籍《帝王世纪》中则记载:“神农氏作,是为炎帝”,已经注意到了二者的亲缘关系。在史籍《汉书·古今人表》及《易·系辞·疏》中,已经将炎帝与神农氏合称为“炎帝神农氏”。在典籍《易·系辞》中疏引《帝王世纪》记载: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见蚩尤部浇崭露头角。
苗民中的贵族,多为数千年一脉相承的世袭制度产物,有以其贵族地位为汉化姓氏者,称贵氏,世代相传至今,苗族贵氏与历朝历代的改土归流运动并无直接关联,属于原始姓氏群体。
贵姓贵姓起源四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公族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在春秋时期,楚国公族中有被分封于贵邑(今江苏江阴、常州、丹阳一带)者,其时,治所在今江苏省的镇江市丹阳市延陵镇,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贵氏,世代相传至今。
贵姓贵姓起源五
源于嬴姓,出自少皞(昊)金天氏后裔伯益的后代造父,属于以氏族图腾为氏。传说,造父的后裔赵匡胤为该支贵氏的祖先。
宋太祖赵匡胤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农历10月20日一夜之间猝然离世之后,即位的宋太宗赵光义逼杀了三十岁的赵匡胤长子赵德昭,其二十三岁的幼子赵德芳后来也神秘地暴病身亡,随后,宋太祖的族人纷纷设法避难,其庶支后代之一就改名叫“中一贝”。
在中一贝的后裔子孙中,有人将先祖的名字合了起来,成为“贵”字,然后以“贵”为姓氏,以悼念中一贝。
贵姓贵姓起源六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骆越之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典籍《韵会》记载:“贵,春秋骆越地,隋鬰州,唐攺贵州。”骆越之地,据现有文献记载“骆越”的“骆”,是由“骆民”演变来的。
史籍《交州外域记》中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骆民。设骆王,骆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骆将,骆将铜印青绶”。
在史籍《史记·索引·广州记》中记载:“交趾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将……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讨骆侯”.
史籍《太平寰宇记》转引《南越志》记载:“交趾……人称其地曰雄地(田),其民为雄民,旧有君长曰雄王。其佐曰雄侯,其地分封名雄将”。(雄字疑为雒字之误)这三本书的共同点是都说明了骆(雒)这一名称的由来。他们都认为由于利用潮汐的涨落以灌溉水田而得名。因此,当地人把这种潮田称为骆田。耕种骆田的人称为骆民。而治理这些骆田、骆民的人则分别称为骆王、骆侯、骆将。
在历史上,对“落”、“骆”、“雒”等称谓,由于《广州记》等书是汉族人所撰,故多从汉语典籍中进行解释。在典籍《尔雅》中记载载:“太岁在已日大荒落”。在史籍《史记·天宫书》中又把“落”字写为“骆”,即“落”和“骆”两字在古代是相通的。又据史籍《史记·南越列传》记载:“西瓯骆裸国亦称王……”。而前后汉书均按《史记》用“骆”字,两晋以后的作品则把两字交互使用。在史籍《广州记》中使用“骆”字,在《交州外记》中又改用“雒”字。同一族名使用异形同音字,显然这两个字也相通。在史籍《南越志》中,“雒”字均写作“雄”字。“雄”字的解释应为近形误笔,即乃雒字之误,并以讹传讹。同时把“雒王”称为“雄王”还有另—可能,即受《后汉书》《华和阳国志》的夜郎国竹王神话的影响。所谓王“长养有万武,遂雄夷狄……”即自以为是所有夷狄之王。不管怎样解释,雄王为骆王别称和异写是无疑的。至于“骆越”的解释,是因垦食“雒田”和岭南地区多“骆田”而得名。由于土地有雒田,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而治理这些骆田的又分别为骆王、骆侯、骆将,因而把垦食雒田的越人称为骆越。越与粤,古音读作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与粤通,越是“人”的意思,骆越即“骆人”之意。与《交州外域记》所载的“骆人”同义,说明骆越与“骆田”有关,而骆田又与“骆”有关。“骆”字从壮语方面来说是地名。壮语对山麓、岭脚地带,统称为六(壮音读lok),“六”、“骆”二音近,壮人古时无文字,以汉字记音往往不够确切而难免有所走样,故“骆田”就是“六田”,就是山麓岭脚间的田。岭南特别是广西左、右江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丘陵很多,不少田地是在山岭间辟成的。这种田壮语叫“那六”,照汉语言就是“六田”或“骆田”。正因如此,岭南地区以“六”或近“六”音的字如骆、洛、雒、罗、乐、龙、隆……等字作地名的到处都有。可见,岭南地区多骆(麓)田,把垦食骆田的人称为骆越,以别于闽越、于越、滇越、南越等等,是很自然的。
骆越是很早以前就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据《汉书·贾捐之传》载:“骆越主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据史籍《汉书·南蛮传》记载:“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姓,夫妇之道”。在史籍《汉书·马援传》中也提到骆越:“援好马,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此外,关于骆越的记载还见于史籍《旧唐书·地理志》:“贵州(今广西贵县)郁平县,古西瓯、骆越所居”,又说党州(今广西玉林)“古西瓯所居。秦置桂林郡,汉为郁林郡”。“潘州(今广东高州),州所治,古西瓯骆越地,秦属桂林郡。汉为合浦郡之地”。“邕州(今广西邕宁)宣化县;州所治,汉岭方县地。属郁林郡”。从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早在周代就有骆人的记载,周秦和汉朝活动于今广西地区的人们,有时被称为骆越,有时又被称为西瓯、有时则西瓯、骆越并称。可见它们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从地理位置上也可以看出,西瓯是指与东瓯对举的居于古岭南地区的人们。西瓯、骆越的后裔是谁?他们的后继族称是什么?一般认为紧接西瓯、骆越的第一个族称是东汉时出现的乌浒,然后魏、晋、隋、唐时代的俚僚、宋朝以后的僮、俍、沙、侬以至今天的壮族。
古之骆越地的住民、迁住民中,多有以唐朝以后的地名称谓“贵”为姓氏者,称贵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今天壮族中相当古老的姓氏群体。
贵姓贵姓起源七
源于姜姓,出自秦、汉时期古西羌族酋首贵霜王朝,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西羌帅有贵霜王,或其后以为氏。”西羌,出自三苗,是姜族的别支,三代以后居于河西、赐支河和湟河之间。战国时,羌族兴盛,有蓖中种(越锚羌)、白马种(广汉羌)和参良种(即武郡羌)等等。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西汉王朝建立。这时进入中原的羌人已基本上融合于汉族之中,未进入中原的羌人除部分生活在陇西以外,大都散布于长城以西,特别是河湟地带。西羌部落繁多,大多以动物之名为号,如白马、牦牛、参狼、黄羝、黄羊等,可能是一种图腾崇拜的遗迹。有一些以地名为号,如勒姐、卑。这部分人可能已进入地缘性联盟。而较强大的先零、烧当羌则以父号为名,表现了父系氏族的父子联名制。大致说来,西北诸羌,先零、勒姐、当煎、当阗、封养、牢姐、彡姐、卑浦、乌吾、钟存、巩唐、且冻、傅难诸种在陇西、金城两郡及其塞外。全无、沈氐、部分牢姐在上郡(今陕西绥德县)。虔人及部分卑浦在西河郡(今陕西河曲县附近)。各部自有酋长,数相攻杀掠夺,战祸频频不断。诸羌之中,最初以先零为最强大,居住在大榆谷(今青海贵德、尖扎),水草丰美,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对外向汉朝边境用兵,对内并吞弱小,后被烧当羌等联合击败,逐渐被削弱。烧当羌传说是研的十三世子孙,本来居住在大元谷(今青海贵德),人少势弱,后击败先零、卑浦羌,迁居到大榆后,日趋强大起来。此外钟羌也很强大,号称有兵力十万。至于其他羌部,大者万余人,小者数千人,一时都很活跃。汉兴时,这些羌族部落都臣服匈奴。汉景帝时,羌族一支研的后代留何率种人请求归附,为汉朝守卫陇西要塞。汉景帝欢迎远方来降,把留何及其研种羌部落一齐迁居到陇西郡中,安排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安故(今甘肃临洮)、临洮(今甘肃岷县)、氐道(今甘肃武山)、羌道(今甘肃舟曲)五县中,与汉人杂居,共同守卫西北边防。到汉武帝时,对匈奴人采取了急风暴雨式的军事行动,与匈奴人勾结的羌人也受到了冲击。汉武帝下令对河西用兵,匈奴人受到沉重打击,浑邪王和休屠王部众的投降使得羌人和汉朝发生了直接的接触。汉武帝派兵在河西驱逐匈奴的时候,也同时对诸羌施加了军事压力,逼迫他们向西迁移。由于匈奴浑邪王的内降和诸羌的西迁,使河西一带成为真空。汉武帝召乌孙回河西故地的计划落空之后,他为了加强在河西地区的边防,就在河西先后设立了武威郡和酒泉郡,从此河西一带正式成为汉朝的领土。汉武帝还不断招募百姓和输送罪犯到河西地区开垦荒地,发展生产。这对于以后开通西域和继续打击匈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汉武帝在河西设置郡县以后,西羌和北匈奴被南北隔绝,不得交通,这样,两者勾结对付汉朝已经特别困难了。
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农历9月,分布在今甘肃临夏以西和青海东北一带的先零羌和封养牢姐种羌尽释前仇,结成同盟,再次与匈奴人相勾结,合兵十余万人,会攻汉朝的边郡令居县(今甘肃永登)和安故县,包围了枪罕(今甘肃临夏),边关告急。汉武帝派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兵十万人,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农历10月,出兵讨伐。经过强硬的军事行动,解开枪罕之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农历10月,汉军平定了诸羌的叛乱。汉武帝为了强化对羌人的管理与监视,在汉元鼎六年开始在羌人居住的地区设置护羌校尉,持节统领内附汉朝的诸羌部落。从此,青海东部开始成为中国的行政管理区域。经过汉武帝的数次打击,先零羌移居到西海、盐池地区。汉武帝逐渐迁徙汉人充实河西的空地。后来到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0年),又设置了金城郡,治所在允吾(今甘肃永靖),原护羌校尉所辖的领地全部归属金城郡。
在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贵霜王朝的第二代国王维玛·塔克托(Vima Takto,公元80~105年)曾试图求娶汉朝的公主,却被西域长史班超所拒绝。于是贵霜王遂派遣其副王谢斯(Shies)率军七万进攻班超,却为班超统领汉军所击败,便只得纳礼求和。不过,班超一直不知贵霜王的实际名字,仅以“月氏王”呼之,并将其记载在《汉书》之中。
在贵霜王的后裔子孙中,有不少内迁入中原留居,其中即有取王族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称贵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贵姓贵姓起源八
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末期鲜卑族乞伏部密贵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西晋末年,五胡崛起。由鲜卑与敕勒融合形成的乞伏部曾是陇右鲜卑中最强盛的一支。
公元383年,前秦国的大将乞伏·国仁在“淝水之战”之后率部造反,后在今甘肃榆中地区成立了秦国,史称西秦国,之后开始了国境扩张。乞伏·国仁亲领铁骑三万多,在六泉大败鲜卑族的密贵氏、裕苟氏、提伦氏等部落,收其为乞伏部部众。
公元400年,西秦国被羌族人姚氏的后秦国击败,国君乞伏·乾归投奔南凉国。
公元409年,乞伏·乾归重建西秦国。到了公元431年,西秦国被赫连氏的胡夏国所灭。国灭后,乞伏部众被其他强国分割归拢,密贵氏部族投奔北魏政权,融入拓跋部。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在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的过程中,鲜卑密贵氏改为汉姓贵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贵姓贵姓起源九
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中亚西部何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昭武九姓,是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中亚西部十来个小国的总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人种主要是粟特人或其后裔,泛称为“昭武九姓”。
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曾被匈奴击走,被迫西迁至中亚河中地区。“昭武”一词的语源,目前尚无定论。史籍《新唐书》中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而以东安国、毕国、捍、那色波附于其间,曹国又分为东、西、中三国。
另据史籍《北史》、《隋书》记载,乌那曷、穆国、漕国也是王姓昭武的国家。据史籍《隋书》记载,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粟特人在历史上素以善于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早在东汉时期,洛阳就有粟弋(即粟特)贾胡。敦煌古代烽燧下曾发现写在纸上的“古粟特语信柬”数件,其内容反映了东汉末年、西晋末年粟特人的经商组织和活动。南北朝以来,昭武九姓经商范围更加扩大,并不时为一些国家承担外交使命,如公元545年北周曾派遣酒泉胡安诺盘陀出使突厥。在唐朝时期,经商的昭武九姓胡人常被称为兴生胡或简作兴胡,从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兴胡与县管百姓、行客并列,表明他们可能有一定的特殊身份或社会地位。六世纪中期,昭武诸国相继臣属西突厥。七世纪中期归附唐朝,受安西都护府统辖。同时开始遭受阿拉伯帝国侵袭。多次向唐朝求援,接受唐朝赐封的王号,反抗阿拉伯帝国。八世纪下半叶诸国逐步消亡。
其中的何国,在今撒马尔罕西面。唐朝永徽年间以其地为贵霜州,任命何国国君为刺史。其后裔子孙有内迁入中原者,唐太宗李世民安置其于内廷地,即唐朝源地山西太原,后有取唐封居地为姓氏者,称贵氏,后来成为了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古姓之一。
贵姓贵姓起源十
源于丁零族,出自元朝时期大臣拜柱,属于帝王赐姓为氏。元朝晚期,杂尔定班之子拜住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考取了右榜状元(文科进士第一),元顺帝特别赐予其汉姓“贵”,于是世间皆称其为“贵状元”。拜住,字明善,又字闻善,康里人,其家族世为康里部大人,其祖上海蓝伯、燕真、不忽木、回回等人皆为元朝重臣。拜住初为国子生,得中状元之后,依例授集贤院修撰,授承务郎。
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拜住升任山东乡试监试官。后历官奉训大夫,佥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事,累官至翰林国史院都事、太子司经。传闻之中的拜住,有一喜一丧。“一喜”,是说元朝的宣徽院使、色目人孛罗家有座杏园。到了春天,他的几个女儿都要在园中荡秋千游玩。有一次,拜住经过孛罗家园外,看见一位荡秋千的女子长得美极了,于是回家禀告父亲,派媒人前去求婚。孛罗见到他,命令拜住以秋千为题作一首词,拜住遂用蒙古文写了首《菩萨蛮》词。词云:“红绳画板柔荑指,东风燕子双双起。夸俊与争高,更将裙系牢。牙床和困睡,一任金钗坠。推枕起来迟,纱窗月上时。”孛罗看了很高兴,便将拜住所见到女儿许配给了他。“一丧”,是说在元朝末年,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元朝风雨飘摇大势已去。后来明军兵至,拜住已经无路可脱身。于是他对家人说:“我的始祖海蓝伯,封河东公,曾与太祖同事王可汗。太祖取王可汗,收俘各个部落。我的始祖引数十骑,飞驰向西北而去。太祖使人追上问他为什么,他说:“昔日曾与皇帝同事王可汗,王可汗今已灭,欲为他报仇,然而,皇帝乃是天命,欲改事皇帝,则我心又有所不忍,故避之于远地,以消磨余生罢了。”他接着说“此我始祖之言。我的始祖生于朔方大漠,他所说的尚且如此。今我生长在中原,中原是读书国学的地方,而可以不知大义吗?况且我上一世受国厚恩,我又食国家俸禄,与其苟且偷生,不如舍生取义。”说完这些,拜住遂投井身亡。他的家人后来在住宅东边埋葬了他,并焚烧了他所有的著书作为殉葬。
在拜住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帝赐之”贵”为姓氏,称贵氏,世代相传至今。
贵姓贵姓起源十一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贵益昆氏,亦称古勒珲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族,古女真语为Gohun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汉义为“钩子”,世居黑龙江地区,后金时期称郭珲氏,后冠汉姓为贵氏、郭氏、琨氏等。
满族贵岳哩氏,满语为Guiyori Hala,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原),后冠汉姓为贵氏、岳氏、桂氏等。
满族贵车特氏,满语为Guicet Hala,这是满族的脱谱姓氏,世居伯都讷(今吉林松原),后冠汉姓为贵氏、桂氏等。
贵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八百零八位,以常山、东阳为郡望。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河南省新乡市下辖的卫辉市、延津县,北京市,四川省的绵阳市三台县,湖南省的常德市、龙山市,湖北省的襄樊市,浙江省的衢州市,辽宁省的营口市,山西省的太原市,台湾省等地,均有贵氏族人分布。
目前保存完整的有清朝出版的《武陵贵氏谱》,不分卷,常山堂木活字本,6册。
根据《湖南家谱解读》一书介绍,2000年湖南常德曾经出版一部《武陵贵氏族谱》,该家谱介绍说,称基祖叫贵继忠,于永乐10年(1412),由浙江衢州府常山县与弟贵继孝,随父少司马,讳纯,有事于云南曲靖军民府。未几,纯公殁,是时,继孝已授金齿卫千户,羁于职,弗获扶榇东归,葬于滇。继忠服阕东还,拟取眷口入滇。十四年,携眷西行,道经武陵,绌于费不能行,遂卜居侯家港,垦殖纳粮承差,是为落籍武陵之始祖。有德福、德寿二子,德寿徙居衡州。德福生文圣、文山、文信、文进、文宪、文庆、文质、文河,文进、文宪两房失考。长文圣迁梅家渡,次文山迁居(木见)(合一字,笔者注)堤,三文信迁居老宅上边,六文庆迁花庙坪,七文质迁老宅西边,八文河守老宅。其后六房瓜瓞绵延,散居四方。
据家谱记载,贵姓派行为“继德文子玉,志廷万邦启,大学为之先,国士应立体,树人祚永昌,承家重诗礼,世泽扬清芬,端方颂恺悌。”
据《广韵·未》记载:“贵,姓。出陆终之后。《风俗通》有贵迁,为庐江太守。”《千家姓》:“常山族。《汉书》:‘庐江太守贵迁’。”郡望与堂号为常山堂。堂联为“常山源远,武陵流长”、“祖衍贵姓子孙,宗传贵品贵德”。常德出过贵姓名人有贵中孚,清乾隆9年(1744)举人,仕至广西桂平梧郁道,当代则有名厨师贵自祥。
常山郡:故址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城西北十公里故城村南,是边长为一千五百米的正方形城址。现为河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城始建于先秦时期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二年(赵孝成王十一年,丙午,公元前255年)。汉高祖刘邦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在此置恒山郡并治元氏县。汉文帝前元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更名为常山郡。西晋初期,常山郡移治真定,仍治元氏县,属赵国。北齐天保五年(甲戌,公元554年)废除元氏县。隋朝末期刘黑闼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此城,城废。
东阳郡:即古缙州,后称婺州。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浙江金华婺城、金东、兰溪)、乌伤(今浙江义乌)、永康、吴宁(今浙江东阳)、丰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龙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县)、定阳(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缙州,陈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隋朝开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东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县(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婺州,一直沿续到宋、元时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为金华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常山堂:以望立堂。
东阳堂:以望立堂。
一、贵(貴)guì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湖北之武昌、利川,安徽之贵池,浙江之景宁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苗、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陆终之后。”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楚公族有贵氏。”则此当系出芈姓;
3、为元人赐姓。元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赐杂尔定班之子拜住姓贵,世称贵状元,其后遂为贵氏。
二、贵(貴)
贵姓分布:广西钦州、台湾、北京、河南襄城、湖南长沙、常德、四川自贡、云南镇雄等地均有此姓。
贵姓起源:
1、颛顼帝之裔陆终之后,见《风俗通》。
2、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公族有贵姓。
3、元顺帝赐朵余定班之子拜住为贵姓,世称贵状元,近代贵姓应出于此。
贵姓名人:
贵迁,汉时庐江太守。
郡望:常山。
贵姓古代名人
贵迁汉朝,(生卒年待考),著名庐江太守。
贵霸晋朝,(生卒年待考),著名中郎将。
贵中孚清朝,(生卒年待考),湖南常德人。著名官吏。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举人,仕至广西桂平梧郁道,撰有《丹图县志》。
贵自祥(生卒年待考),著名当代特级厨师。
常山郡:故址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城西北十公里故城村南,是边长为一千五百米的正方形城址。现为河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城始建于先秦时期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二年(赵孝成王十一年,丙午,公元前255年)。汉高祖刘邦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在此置恒山郡并治元氏县。汉文帝前元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更名为常山郡。西晋初期,常山郡移治真定,仍治元氏县,属赵国。北齐天保五年(甲戌,公元554年)废除元氏县。隋朝末期刘黑闼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此城,城废。
东阳郡:即古缙州,后称婺州。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浙江金华婺城、金东、兰溪)、乌伤(今浙江义乌)、永康、吴宁(今浙江东阳)、丰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龙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县)、定阳(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缙州,陈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隋朝开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东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县(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婺州,一直沿续到宋、元时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为金华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常山堂:以望立堂。
东阳堂:以望立堂。
一、贵(貴)guì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湖北之武昌、利川,安徽之贵池,浙江之景宁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苗、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陆终之后。”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楚公族有贵氏。”则此当系出芈姓;
3、为元人赐姓。元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赐杂尔定班之子拜住姓贵,世称贵状元,其后遂为贵氏。
二、贵(貴)
贵姓分布:广西钦州、台湾、北京、河南襄城、湖南长沙、常德、四川自贡、云南镇雄等地均有此姓。
贵姓起源:
1、颛顼帝之裔陆终之后,见《风俗通》。
2、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公族有贵姓。
3、元顺帝赐朵余定班之子拜住为贵姓,世称贵状元,近代贵姓应出于此。
贵姓名人:
贵迁,汉时庐江太守。
郡望:常山。
一、贵(貴)guì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湖北之武昌、利川,安徽之贵池,浙江之景宁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苗、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陆终之后。”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楚公族有贵氏。”则此当系出芈姓;
3、为元人赐姓。元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赐杂尔定班之子拜住姓贵,世称贵状元,其后遂为贵氏。
二、贵(貴)
贵姓分布:广西钦州、台湾、北京、河南襄城、湖南长沙、常德、四川自贡、云南镇雄等地均有此姓。
贵姓起源:
1、颛顼帝之裔陆终之后,见《风俗通》。
2、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公族有贵姓。
3、元顺帝赐朵余定班之子拜住为贵姓,世称贵状元,近代贵姓应出于此。
贵姓名人:
贵迁,汉时庐江太守。
郡望:常山。
常山郡:故址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城西北十公里故城村南,是边长为一千五百米的正方形城址。现为河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城始建于先秦时期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二年(赵孝成王十一年,丙午,公元前255年)。汉高祖刘邦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在此置恒山郡并治元氏县。汉文帝前元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更名为常山郡。西晋初期,常山郡移治真定,仍治元氏县,属赵国。北齐天保五年(甲戌,公元554年)废除元氏县。隋朝末期刘黑闼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此城,城废。
东阳郡:即古缙州,后称婺州。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浙江金华婺城、金东、兰溪)、乌伤(今浙江义乌)、永康、吴宁(今浙江东阳)、丰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龙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县)、定阳(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缙州,陈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隋朝开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东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县(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婺州,一直沿续到宋、元时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为金华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
常山堂:以望立堂。
东阳堂:以望立堂。
一、贵(貴)guì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湖北之武昌、利川,安徽之贵池,浙江之景宁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苗、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陆终之后。”
2、《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楚公族有贵氏。”则此当系出芈姓;
3、为元人赐姓。元顺帝(孛儿只斤·阿速吉八)赐杂尔定班之子拜住姓贵,世称贵状元,其后遂为贵氏。
二、贵(貴)
贵姓分布:广西钦州、台湾、北京、河南襄城、湖南长沙、常德、四川自贡、云南镇雄等地均有此姓。
贵姓起源:
1、颛顼帝之裔陆终之后,见《风俗通》。
2、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公族有贵姓。
3、元顺帝赐朵余定班之子拜住为贵姓,世称贵状元,近代贵姓应出于此。
贵姓名人:
贵迁,汉时庐江太守。
郡望:常山。
其他姓氏
[ 贵 ]字的同音字 - [ gui ]
[ 贵 ]的同部首字 - [ 贝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