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知识网

首页 > 百家姓

[ yóu ]

读音:yóu

拼音:you

简繁:尤

五笔:DNV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DNV

笔画:4画

吉凶:吉

仓颉:IKU

结构:独体

郑码:GR

四角:43012

区位:5140

统一码:5C24

异体字:尢,怣,犹,訧,?,?,猶

英汉互译:especially,particularly

笔顺:横、撇、竖弯钩、点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702018年2014年
2013年1852007年2006年163
1995年1601987年1241982年138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19

内容来源于:www.dfdby.com

起源

尤姓主要源自:沈姓、仇姓。

尤姓是南中国的姓氏,始自10世纪,在百家姓中排第19,台湾第八十四大姓,在大陆当代姓氏中排第124位,约占大陆汉族人口的万分之七点五,多生活在南中国一带。

尤(yóu)姓,源出有:

尤姓起源一

源于沈姓,出自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的沈氏族人,属于因谥改姓。按照目前大部分尤氏观点:五代之初,后梁皇帝朱温于公元909年册封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闽王,因审、沈二字同音,闽国境内的沈姓族人为了避讳,将沈姓去掉三点水改为“尢”姓(即尤的繁写)。宋代李纲于《梁奚谷漫录》指:“系出沈姓,五代王审知据闽,闽人沈姓者,避沈音,去水改尤氏”。根据福建尤氏族谱,首先避讳改姓之人名为沈诚,字思礼,生于河南光州,唐末天下大乱,其幼年时与亲族随王潮、王审知的民变军队南下进入福建,后为王审知女婿。公元924年护送王审知入京进万寿节,后唐庄宗李存勖封其为驸马都尉,他为尊崇其岳父威望,避讳闽王名字“审”“沈”谐音,将沈姓去水改尤,成为尤姓的得姓始祖。今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镇南厅有尤(沈)思礼与夫人王郡主的陵墓,俗称“驸马墓”。但据史料查证王审知自公元885年入闽至公元925年离世,终身未返战乱多事之中原。1981年出土的王审知墓志铭记载了他的四名女婿,其中亦无尤思礼。尤思礼为王审知女婿因讳改姓一说始现于距五代六百年之后的明代尤氏族谱,之后流传甚广,目前大部分尤氏皆奉尤思礼为得姓始祖。

根据因讳改姓这一说法,尤姓的祖源与沈姓相同。《姓篡》指,沈姓为黄帝后裔,源自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因为食邑于沈国(今河南汝南)得姓。

尤姓起源二

自古即有。据《后汉书·卷七十七》和《傅山全书·六卷》等所载,东汉时有尤来,汉人外孙的鄯善王尤还,龟兹王尤利多,其中尤利多叛汉后被班超废黜并遣送洛阳。又据西晋史学家陈寿所作《三国志》卷六十贺齐传:(建安)二十一年,鄱阳民尤突受曹公印绶,化民为贼,陵阳、始安、泾县皆与突相应。齐与陆逊讨破突,斩首数千,余党震服,丹杨三县皆降,料得精兵八千人。拜安东将军。《三国志》卷五八陆逊传: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上述这些尤氏均为五代前见诸史册之人物,其中《三国志》记载的尤突最为重要,鄱阳秦时设县东汉置郡,开化较早久为汉人农桑之地,不似江南内陆山区尚有越人居住,所以陈寿书其为鄱阳民尤突,而未书为鄱阳越人尤突,但其后无世系可考。

另外以贵州为主的少部分尤氏及其分支犹氏的观点认为:尤姓并非起源于福建沈氏。在公元909年王审知据闽称王、福建沈氏易姓为尤的三十五年之前,即公元874年,史载山西寿阳尤氏崇仁、崇义、崇礼兄弟,三人皆任唐朝都总管之职,奉唐僖宗之诏督师征讨南诏国占领的播州(今渝南黔北之地),克复之后敕封尤崇义为世袭播州宣慰使司职,镇守黔中翁水,至今陵墓仍在,县志与族谱可考其事迹,贵州尤氏现亦多奉尤崇义为祖。尤崇义长子尤朝觐的后裔之一尤道明,于宋嘉熙四年(一说是熙宁),中乙科进士,皇帝殿试时,谓“尤悔字不佳”,遂御书《诗经.小雅.采芑》中之“克壮其犹”四字赐之,赐姓易尤为犹,成为犹氏得姓始祖,所以犹氏亦将尤崇义奉为先祖。

尤姓起源三

源于仇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子仇牧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周庄王姬佗六年(公元前691年),宋国传位至第五任君主子共,即宋缗公。到周庄王十五年(宋缗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夏,宋国在攻打鲁国时,宋军猛将南宫万被鲁国俘虏,后来经过请求,鲁国才把南宫万放回宋国。在史籍《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南宫万遂以局杀愍公于蒙泽。大夫仇牧闻之,以兵造公门。万搏牧。牧齿着门阖死。”后来,宋国用金钱贿赂陈国国君,陈国君主见钱眼开,又怕南宫万之勇,遂使计让妇人与南宫万饮酒,待南宫万醉了,以皮革裹之紧缚后归于宋国。回到宋国后,宋国人乱刀相向,把南宫万剁成了肉酱。

此事件之后,仇牧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仇氏。在春秋战国时期,“仇”与“尤”二字音义相通,都是怨忿之义,因此亦有称尤氏者,读音作qíu(ㄑㄧㄡˊ),今读作yóu(ㄧㄡˊ)亦可。

尤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乌鲁特蒙古猷佳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猷佳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ogiya Hala。

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猷佳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尤氏、猷氏,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尤姓起源五

源于回族,出自伊斯兰教《古兰经》经名,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中的尤氏,大多出自伊斯兰教《古兰经》中经名的首音,元、明两朝时期多取其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尤氏。如尤素夫、尤素甫、尤权思等。

回族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尤姓起源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猷格理氏,满语为Yioger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尤氏、猷氏,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⑵.满族佑祜鲁氏,满语为Iohulu Hala,世居英额(今辽宁清原)、嘉木湖(今辽宁新宾)、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松花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后多冠汉姓为尤氏、佑氏,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尤姓起源七

源于赫哲族,出自黑龙江赫哲族尤可勒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记载:赫哲族尤可勒氏,亦称尤克热氏,世居黑龙江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okre Hala。赫哲族、满族尤可勒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尤氏,读音作yóu(ㄧㄡˊ)。

尤姓起源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高山族、佤族、苗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尤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尤氏,世代相传至今。

尤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群体,人口约九十八万四千余,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5%左右。

在北宋之前,尤姓族人寥若晨星,而北宋之后,尤姓始光芒四射,《常州府志》记载,宋真宗时,泉州晋江人尤叔保举家迁往江苏无锡,子大公,孙尤辉,曾孙尤著,玄孙尤袤、尤梁,尤袤子尤概,孙尤火育、尤耀,曾孙尤冰寮均名载史册,该支尤氏属于无锡云松堂,千多年后,苏南一带仍是尤姓流传的重要源头之一。

到了元兵南侵时,宋赵王朝丧师失地,节节败退。尤姓族人大举迁移至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北方落入外族统治后,政治相对稳定,部分尤姓人亦举家北上。其中,战乱时,大批难民涌入相对稳定的山西,致使山西成为人口稠密旳地区,明初政府为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50年间八次大规模迁移山西移民到不同地区,当中就包括尤姓,被分迁于北京、江苏、安徽、湖南等地。尤姓人以福建-潮汕、江苏两地最多,而福建、潮汕亦因邻近海岸,近百年其族人进一步迁徙至海外,并见于台湾、越南等地。在越南胡志明市南部的美拖一带,就有一批尤姓族人群居,来自潮州饶平;而在菲律宾创立超拼音编码系统的尤扶西,则来自福建晋江,反映其族人近代的迁徙路线。

如今,尤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福建多此姓,有传福建尤姓约占全国汉族尤姓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福建户籍尤姓人口有近六万,比例约占全国尤姓的百分之六弱。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省市亦多此姓。另外,尤安礼随父由江苏省长洲(今苏州)徙居武昌,尤求由长洲移居太仓。清代尤萃由浙江嘉兴徙居平湖。山东临沂尤姓亦多。

尤姓在今天的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在台湾,尤姓是第八十四大姓。清时福建及潮汕等沿海地区的尤姓有渡海赴台,扬帆东南亚者。因此尤姓进入台湾的一百大姓,也就不足为怪。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百家姓》成书于南宋,作者按照宋时民间流行的看法编写,沈氏出自周文王十子姬季载封地沈国,古沈国汝南郡沈氏宋时不闻于世,而其分支浙江吴兴郡沈氏人才辈出声名远扬,故将与吴兴与汝南皆列为沈氏郡望,进而认为沈姓改尤之后,两郡顺理成章成为尤姓郡望,此说存在严重错误:第一,吴兴在五代十国时期始终归属于钱氏父子之吴越国,从未归属闽国,不存在有沈姓人为避王审知音讳改沈为尤的动机,吴兴亦无尤氏源流的历史遗迹。第二,思礼公及其沈姓亲族传说源自河南光州,虽地近汝南,但该支沈氏改沈为尤之时已离乡入闽三四十年,遥距汝南二千余里,尚且汝南时属中原的五代政权并不归闽,居留汝南的沈氏族人并无随其避讳改姓之道理。

因讳去水改尤的福建沈姓人,无论是唐末自光州随王入闽的汝南沈氏,还是更早或由浙迁闽的吴兴沈氏,仅能于血脉上溯至汝南和吴兴,不能因尤源于沈,而倒将汝南堂和吴兴堂两大沈氏宗祠当做尤氏宗祠,亦不能倒将汝南郡与吴兴郡两地沈姓郡望当做尤姓郡望。按照尤姓源于福建一说,郡望当属泉州。

遂初堂:天子御笔。

吴兴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长安堂:以名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一、yó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景县、阜平,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回、赫哲、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予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词典》注称:“《后汉书·卷七十七》有尤利多、尤还,在汉代已有尤姓,必另有来源。”

2、或为沈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注云:“五代闽王审知时闽人沈氏避讳去水为尤氏。”《姓氏考略》据《梁谿漫录》亦注:“系出沈姓,五代王审知据闽,闽人姓沈者避沈音,去水为尤氏。”(按:冘,一音yóu,或借作“尢”、“尤”。

3、赫哲族之尤姓,则为尤克拉氏所改。尤克拉,或译作尤可勒,后或改单姓尤,盖取其首音谐以同音汉字“尤”而得。见《中国人的姓名·赫哲族》。

二、

尤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尤以福建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尤姓人口28%。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省市也多此姓。上述5省市尤姓约占全国汉族尤姓人口的76%。

尤姓起源:

1、三国时吴国鄱阳贼帅尤突。此为最早见于史书的尤姓。

2、五代时王审知之子僭号于闽,闽人姓沈者,避审音,去水改为尤氏,见《梁溪漫录》。但张澍认为,沈字去水为“冘”,《梁溪漫录》误矣。

3、或尤氏出自仇氏,尤、仇古音通,且皆怨义。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沽河、辽阳等地。满族姓。

5、赫哲族姓尤可勒氏,汉姓为尤。

6、台湾土著、蒙古、佤、苗、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尤姓名人:

尤叔保,宋时晋江人、天禧中自晋江徙至长洲居住,见《常州府志》。

郡望:吴兴。

历史名人

尤姓古代名人

尤思礼唐末五代,尤姓得姓始祖闽王王审之的女婿,唐熹宗册封为驸马。今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镇南厅有唐都尉驸马尤氏、郡主王氏墓。

尤叔保宋朝,江苏无锡人,书画家、富翁。为人正直,以书画名世。晚年颇雄于财,其园亭池馆,为一时绝胜。

尤袤南宋,字延之号遂初居士,无锡人,诗人、大臣。绍兴进士。任泰兴令时有政绩。累官至礼部尚书兼侍读。诗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清尤侗辑有《梁溪遗稿》。

尤概宋朝,尤袤子官吏、诗人。孝宗时进士,历任建康府推官、左朝奉郎、太常博士。惜未耆而殁。有《绿云寮诗草》。

尤时泰宋朝,江苏无锡人名士。曾举博学鸿词,授予国子监主簿,其拒绝赴任。后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寿命长达一百二十余岁。

尤光被明朝,字子辉,号鉴峰,罗源县人。明万历元年举人,万历四年进士。任信阳刺史,迁户部尚书郎,出为和阳太守,有善政。和阳为交通要道,往来行旅甚多,光被常自出薪俸接济病、困行旅。有吏献分外收入三百金,光被怒而痛斥。和阳多诉讼,光被明于察访,善于辨析,毫无积案。公余之暇,常到学宫为诸生授课,和阳文风大盛。后卒于任上,《和阳县志》称其“威行惠流”。著有《敝箧存言》。

尤瑛明朝,无锡人明代官吏。嘉靖年间进士。留心韬略,绘《九边图》,著论三十余篇。任广东按察佥事期间,数平地方骚乱。官至江西布政使参议。

尤世功、尤世威、尤世禄明末,陕西榆林卫人,将领。长兄世功出身武举,累官至总兵,清兵破沈阳时战死。次兄世威与清作战屡立战功,累官至左都督,李自成破西安后,被俘杀。弟世威为宁夏总兵官,李自成攻榆林时,守城死。

尤侗明末清初,字同人号悔庵,晚号艮斋,江南长洲人,文学家、戏曲家。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科,任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三年后辞官回乡。诗词古文俱佳,被康熙称为“老名士”。有《艮斋杂记》、《鹤栖堂文集》、《西堂杂俎》及传奇《钧天乐》、杂剧《读离骚》、《吊琵琶》等。

尤怡清朝,江苏吴县人,医学家、诗人。家道中落,好为诗。晚年医术益精。著有《伤寒贯珠集》、《金匮心典》、《医学读书》、《静香楼医案》等。

尤珍清朝,尤侗子号沧湄,官吏、诗人。康熙年间进士,由编修累擢右赞善。工诗,每作一诗,字字求安。有《沧湄类稿》、《日卒示录》。

尤澹仙清朝,江苏长洲人,学者。工词赋及骈体文。年十八,名列吴中十子。有《晓春阁诗词》。

尤维熊清朝,字祖望号二娱,江苏长洲人,官吏、诗人。拔贡出身,官蒙自知县。工诗词。有《二娱小庐诗词钞》。

尤荫清朝,江苏仪征人,书画家。山水、画鸟、兰竹皆入逸品,尤长写竹,得文、苏法。其作苍古浑厚,如挟风雨之势,书法从画竹中来,有金错刀遗意。有《出塞诗钞》、《出塞集》、《黄山集》。

尤渤清朝,甘肃武威人,将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任安徽寿春镇总兵,他率部猛烈反击,将进犯松江府的英军击退。旋升江南提督。

尤锦清朝,江苏太仓人,清代画家。工山水,擅花卉翎毛。

尤道明宋朝,尤崇义长子尤朝觐之后裔,于宋嘉熙四年(一说是熙宁),中乙科进士,皇帝殿试时,谓“尤悔字不佳”,遂御书《诗经小雅采芑》中之“克壮其犹”四字赐之,赐姓易尤为犹姓,成为犹氏得姓始祖。

尤台宋朝,也都是宋代知名的高士。

尤彬宋朝,也都是宋代知名的高士。

尤文献宋朝,画家,宋兵部尚书知枢密院事及观文殿大学士。

尤平宋代,词人。

尤求明代,画家。

尤姓近代名人

尤列尢(wang)列是广东顺德人。1866年生。与孙中山杨鹤龄,陈少白等畅谈革命,时人称之为“四大寇”。1936年病逝于南京,著有《四书章句易解》、《四书新案》等。

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百家姓》成书于南宋,作者按照宋时民间流行的看法编写,沈氏出自周文王十子姬季载封地沈国,古沈国汝南郡沈氏宋时不闻于世,而其分支浙江吴兴郡沈氏人才辈出声名远扬,故将与吴兴与汝南皆列为沈氏郡望,进而认为沈姓改尤之后,两郡顺理成章成为尤姓郡望,此说存在严重错误:第一,吴兴在五代十国时期始终归属于钱氏父子之吴越国,从未归属闽国,不存在有沈姓人为避王审知音讳改沈为尤的动机,吴兴亦无尤氏源流的历史遗迹。第二,思礼公及其沈姓亲族传说源自河南光州,虽地近汝南,但该支沈氏改沈为尤之时已离乡入闽三四十年,遥距汝南二千余里,尚且汝南时属中原的五代政权并不归闽,居留汝南的沈氏族人并无随其避讳改姓之道理。

因讳去水改尤的福建沈姓人,无论是唐末自光州随王入闽的汝南沈氏,还是更早或由浙迁闽的吴兴沈氏,仅能于血脉上溯至汝南和吴兴,不能因尤源于沈,而倒将汝南堂和吴兴堂两大沈氏宗祠当做尤氏宗祠,亦不能倒将汝南郡与吴兴郡两地沈姓郡望当做尤姓郡望。按照尤姓源于福建一说,郡望当属泉州。

遂初堂:天子御笔。

吴兴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长安堂:以名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一、yó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景县、阜平,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回、赫哲、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予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词典》注称:“《后汉书·卷七十七》有尤利多、尤还,在汉代已有尤姓,必另有来源。”

2、或为沈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注云:“五代闽王审知时闽人沈氏避讳去水为尤氏。”《姓氏考略》据《梁谿漫录》亦注:“系出沈姓,五代王审知据闽,闽人姓沈者避沈音,去水为尤氏。”(按:冘,一音yóu,或借作“尢”、“尤”。

3、赫哲族之尤姓,则为尤克拉氏所改。尤克拉,或译作尤可勒,后或改单姓尤,盖取其首音谐以同音汉字“尤”而得。见《中国人的姓名·赫哲族》。

二、

尤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尤以福建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尤姓人口28%。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省市也多此姓。上述5省市尤姓约占全国汉族尤姓人口的76%。

尤姓起源:

1、三国时吴国鄱阳贼帅尤突。此为最早见于史书的尤姓。

2、五代时王审知之子僭号于闽,闽人姓沈者,避审音,去水改为尤氏,见《梁溪漫录》。但张澍认为,沈字去水为“冘”,《梁溪漫录》误矣。

3、或尤氏出自仇氏,尤、仇古音通,且皆怨义。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沽河、辽阳等地。满族姓。

5、赫哲族姓尤可勒氏,汉姓为尤。

6、台湾土著、蒙古、佤、苗、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尤姓名人:

尤叔保,宋时晋江人、天禧中自晋江徙至长洲居住,见《常州府志》。

郡望:吴兴。

姓氏源流

一、yó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景县、阜平,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回、赫哲、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予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词典》注称:“《后汉书·卷七十七》有尤利多、尤还,在汉代已有尤姓,必另有来源。”

2、或为沈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注云:“五代闽王审知时闽人沈氏避讳去水为尤氏。”《姓氏考略》据《梁谿漫录》亦注:“系出沈姓,五代王审知据闽,闽人姓沈者避沈音,去水为尤氏。”(按:冘,一音yóu,或借作“尢”、“尤”。

3、赫哲族之尤姓,则为尤克拉氏所改。尤克拉,或译作尤可勒,后或改单姓尤,盖取其首音谐以同音汉字“尤”而得。见《中国人的姓名·赫哲族》。

二、

尤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尤以福建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尤姓人口28%。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省市也多此姓。上述5省市尤姓约占全国汉族尤姓人口的76%。

尤姓起源:

1、三国时吴国鄱阳贼帅尤突。此为最早见于史书的尤姓。

2、五代时王审知之子僭号于闽,闽人姓沈者,避审音,去水改为尤氏,见《梁溪漫录》。但张澍认为,沈字去水为“冘”,《梁溪漫录》误矣。

3、或尤氏出自仇氏,尤、仇古音通,且皆怨义。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沽河、辽阳等地。满族姓。

5、赫哲族姓尤可勒氏,汉姓为尤。

6、台湾土著、蒙古、佤、苗、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尤姓名人:

尤叔保,宋时晋江人、天禧中自晋江徙至长洲居住,见《常州府志》。

郡望:吴兴。

堂号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

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

《百家姓》成书于南宋,作者按照宋时民间流行的看法编写,沈氏出自周文王十子姬季载封地沈国,古沈国汝南郡沈氏宋时不闻于世,而其分支浙江吴兴郡沈氏人才辈出声名远扬,故将与吴兴与汝南皆列为沈氏郡望,进而认为沈姓改尤之后,两郡顺理成章成为尤姓郡望,此说存在严重错误:第一,吴兴在五代十国时期始终归属于钱氏父子之吴越国,从未归属闽国,不存在有沈姓人为避王审知音讳改沈为尤的动机,吴兴亦无尤氏源流的历史遗迹。第二,思礼公及其沈姓亲族传说源自河南光州,虽地近汝南,但该支沈氏改沈为尤之时已离乡入闽三四十年,遥距汝南二千余里,尚且汝南时属中原的五代政权并不归闽,居留汝南的沈氏族人并无随其避讳改姓之道理。

因讳去水改尤的福建沈姓人,无论是唐末自光州随王入闽的汝南沈氏,还是更早或由浙迁闽的吴兴沈氏,仅能于血脉上溯至汝南和吴兴,不能因尤源于沈,而倒将汝南堂和吴兴堂两大沈氏宗祠当做尤氏宗祠,亦不能倒将汝南郡与吴兴郡两地沈姓郡望当做尤姓郡望。按照尤姓源于福建一说,郡望当属泉州。

遂初堂:天子御笔。

吴兴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长安堂:以名立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一、yó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景县、阜平,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回、赫哲、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予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词典》注称:“《后汉书·卷七十七》有尤利多、尤还,在汉代已有尤姓,必另有来源。”

2、或为沈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注云:“五代闽王审知时闽人沈氏避讳去水为尤氏。”《姓氏考略》据《梁谿漫录》亦注:“系出沈姓,五代王审知据闽,闽人姓沈者避沈音,去水为尤氏。”(按:冘,一音yóu,或借作“尢”、“尤”。

3、赫哲族之尤姓,则为尤克拉氏所改。尤克拉,或译作尤可勒,后或改单姓尤,盖取其首音谐以同音汉字“尤”而得。见《中国人的姓名·赫哲族》。

二、

尤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尤以福建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尤姓人口28%。河北、河南、江苏、北京等省市也多此姓。上述5省市尤姓约占全国汉族尤姓人口的76%。

尤姓起源:

1、三国时吴国鄱阳贼帅尤突。此为最早见于史书的尤姓。

2、五代时王审知之子僭号于闽,闽人姓沈者,避审音,去水改为尤氏,见《梁溪漫录》。但张澍认为,沈字去水为“冘”,《梁溪漫录》误矣。

3、或尤氏出自仇氏,尤、仇古音通,且皆怨义。

4、清满洲人姓,世居沽河、辽阳等地。满族姓。

5、赫哲族姓尤可勒氏,汉姓为尤。

6、台湾土著、蒙古、佤、苗、羌等民族均有此姓。

尤姓名人:

尤叔保,宋时晋江人、天禧中自晋江徙至长洲居住,见《常州府志》。

郡望:吴兴。

[ 尤 ]的同部首字 - [ 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