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知识网

首页 > 百家姓

[ lì ]

读音:lì

拼音:li

简繁:栗

五笔:SSU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SSU

笔画:10画

吉凶:暂无

仓颉:MWD

结构:上下

郑码:FJF

四角:10904

区位:3285

统一码:6817

异体字:㮚,傈,?,?,?,?,粟,慄

英汉互译:chestnut tree,chestnuts,surname

笔顺:横、竖、横折、竖、竖、横、横、竖、撇、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622018年2014年
2013年2722007年2006年249
1995年3091987年2791982年337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dfdby.com

起源

栗姓主要源自:风姓、子姓、李姓、宋姓。

栗姓为中国第249位大姓姓氏,人口大约有30万,占全国人口的0.024%。栗姓也是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为当代栗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栗姓总人口的一半。

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办事处新华村4、5、6组以栗姓为主,组成自然村。

栗(lì)姓来源有五:

栗姓起源一

《风俗通义》记载:栗姓源于风姓,是古栗陆氏之后。古代传说中,伏羲氏之后女娲氏即位,共封十二氏为诸侯,均为风姓。栗陆氏居北。栗陆氏之后有栗氏。

远古时代,经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女娲氏以至神农氏,天下为十二氏: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在炎黄古史传说体系中,排列在前的是伏羲(太皞系)、然后依次是神农(炎帝系)、轩辕(黄帝系)等等,至于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等,则是从伏羲氏到神农氏之间过渡的氏族人物,属于太皞系。容成氏和仓颉氏较晚)

据《易·系辞·疏》、《礼记正义》序、《帝王世纪》和《汉书·古今人表》等多种史料记载:“太昊庖羲氏没,女娲氏立为女皇,亦风姓,承庖牺制度, 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芦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 可见栗姓出自华夏最古老姓氏之一的栗陆氏,伏羲后人。

栗姓起源二

源于子姓。栗,商代古国(故地在今河南夏邑城关镇),后被周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子姓栗氏的历史约有3100年。

栗姓起源三

源于李姓,考证栗姓原姓为李,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城中的唐玄宗李隆基西去蜀地,那时有一个李姓王孙与皇族走散,隐与渭河以北的一座山谷中,而后为敝人耳目,把李通为栗姓。

栗姓起源四

源于宋姓,古时有宋姓人躲避官府追杀改为栗姓。

栗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满族中也有栗姓。

历史上栗姓的迁徙与分布

宋朝时,栗姓大约不足1万人,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地区。明朝时,栗姓大约有2万6干人,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山东,这三省栗姓大约占全国栗姓总人口的87%;其次分布于河北、河南、湖北、四川、湖南等地。栗姓第一大省是山西,大约占栗姓总人口的48%。

当代栗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栗姓的人口大约有3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4%,为第二百四十九位大姓姓氏。从宋朝至今1000年中,栗姓人口增加率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为当代栗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栗姓总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于河北、山西、安徽、陕西等地。栗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豫鄂晋、皖鲁大部、江苏北部、京津、河北大部、内蒙古中部、宁陕渝大部、川甘东部、湘赣桂北部,栗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区达到0.3%以上,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9.6%,居住了大约72%的栗姓人群。在湘赣粤桂黔大部、重庆西南、甘肃南部、宁夏西部、青海东部、陕西西南角、浙江西北、安徽南部、江苏中部、山东东部、河北东北、辽宁大部、黑吉、内蒙古东部,栗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一o.0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6%,居住了大约22%的栗姓人群。

一、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乐亭、黄骅、尚义、涉县,山东之昌乐、平邑,湖北之监利,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满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入声”部。郑樵注云:“栗陆氏之后。”以名为氏。栗陆,传说为古帝。战国时燕有栗腹,为将;汉代有栗融,齐人;唐代有栗锽;宋代有栗大用,神童,官南雄太守;明代有栗铭,弘治进士;又有栗应麟,嘉靖进士;清代有栗芳林,康熙癸丑进士。

二、

栗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9%,尤以河南、河北等省多此姓,二省栗姓约占全国汉族栗姓人口78%。

栗姓起源:

1、古帝栗陆氏之后有栗氏,见《风俗通》。

2、满族姓。

栗姓名人:

栗腹,战国时燕相。

郡望:江陵,长安。

历史名人

栗姓古代名人

栗姬汉朝,汉景帝刘启的姬妾之一,齐国人,家世不详,生卒不详。早年受仍是太子的刘启宠爱,刘启的前三个儿子刘荣、刘德、刘阏于都是栗姬之子。之后栗姬年纪渐长,逐渐失宠于景帝,刘荣做为景帝长子,先是被立为太子,后来因栗姬而被废,栗姬忧郁而死。之后王夫人被立为皇后,王夫人之子刘彻被立为太子,即为后世所称汉武帝。司马迁说

栗腹战国(?-前251年),燕国国相,于鄗代之战中战败被杀。前251年,燕王喜派国相栗腹出使赵国,送金五百镒为赵孝成王置酒祝寿。栗腹回国后对燕王喜说:“赵国的精锐部队在长平之战都战死了,他们的孩子还没有长大,可以趁机进攻赵国。”燕王喜向昌国君乐间询问此事,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个四面受敌,全民抗战的国家,不可以进攻。”燕王说以五敌一,乐间仍说不可战。大夫将渠也劝燕王喜说刚刚与赵国交好,再与赵国开战,违背道义必不能战胜。燕王喜不听,派出两路军队共六十万,兵车两千辆,由栗腹率领四十万攻打鄗(今河北省高邑县东),卿秦率领二十万攻打代(今河北省蔚县东北),燕王喜亲帅偏军随军一同征战。燕军到达宋子(今河北省晋县南)时,赵孝成王派廉颇率兵八万在鄗击败栗腹,乐乘率军五万在代击败卿秦。栗腹战败被杀,卿秦、乐间被俘。次年,廉颇深入燕国五百里,包围了燕国的国都。燕王喜被迫派将渠为使,割让五座城池后赵国才退兵。

栗毓美清朝(1778年-1840年),字友梅,号朴园,山西浑源人。清朝著名官员。清嘉庆年间考中拔贡,授任河南知县,后迁光州知州[2]、汝宁府、开封府知府、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道光十五年,官至河东河道总督。道光二十年,赠太子太保,谥号恭勤。栗毓美死后,道光帝和栗毓美生前好友林则徐都为他写了祭文,现两篇祭文碑刻俱都保存良好,该地人称“栗家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栗耀清朝(1808年-1862年),字仲然,山西浑源人。清朝政治人物。东河总督栗毓美子。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以父恤荫,特赐甲辰科进士。咸丰三年(1853年),授湖北汉阳府知府。到汉阳赴任时,城池已被太平军攻陷。此时督抚均寄治军中,委托栗耀综理营务。咸丰四年(1854年),跟随大军克复武汉。不久,太平军又大举进攻,省城再次陷落,直到咸丰六年(1856年)方才收复。论功,晋道员。

栗燿清朝,政治人物,栗毓美子

郡望

姓氏源流

一、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乐亭、黄骅、尚义、涉县,山东之昌乐、平邑,湖北之监利,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满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入声”部。郑樵注云:“栗陆氏之后。”以名为氏。栗陆,传说为古帝。战国时燕有栗腹,为将;汉代有栗融,齐人;唐代有栗锽;宋代有栗大用,神童,官南雄太守;明代有栗铭,弘治进士;又有栗应麟,嘉靖进士;清代有栗芳林,康熙癸丑进士。

二、

栗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9%,尤以河南、河北等省多此姓,二省栗姓约占全国汉族栗姓人口78%。

栗姓起源:

1、古帝栗陆氏之后有栗氏,见《风俗通》。

2、满族姓。

栗姓名人:

栗腹,战国时燕相。

郡望:江陵,长安。

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