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知识网

首页 > 百家姓

[ yǔ ]

读音:yǔ

拼音:yu

简繁:宇

五笔:PGFJ

五行:土

部外:暂无

五笔:PGFJ

笔画:6画

吉凶:吉

仓颉:JMD

结构:上下

郑码:WDAD

四角:30401

区位:5178

统一码:5B87

异体字:㙑,㝢,㡰,穻,?,?,?,?

英汉互译:house,building,structure,eaves

笔顺:点、点、横撇/横钩、横、横、竖钩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 wén ]

读音:wén

拼音:wen

简繁:文

五笔:YYGY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YYGY

笔画:4画

吉凶:吉

仓颉:YK

结构:独体

郑码:SO

四角:00400

区位:4636

统一码:6587

异体字:

英汉互译:literature,culture,writing

笔顺:点、横、撇、捺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3622018年2014年551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434

内容来源于:www.dfdby.com

起源

宇文姓主要源自:嬴姓。

宇文姓起源一

来自匈奴族,出自魏、晋时期辽东匈奴南单于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魏、晋两朝时期,北方鲜卑民族中有一宇文氏部落,原来是汉朝时期南匈奴的一个分支,在东汉晚期至三国初期形成一个部落群体,族人自称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历史上记载宇文部最早起源的是史籍《周书》,其中称宇文部源自神农氏,因此应当来源姜姓。

中国的史学界一般认为,宇文部是公元1世纪时北匈奴被东汉击走西迁后,留在故地漠北的部众东迁与鲜卑族人混居以后被同化的族群,在这段期间该部曾参加鲜卑首领檀石槐的部落联盟,首领成为鲜卑的东部大人。因此,宇文部是源自匈奴而后揉合了鲜卑血统的部族。据史籍《后汉书》记载,东汉和帝年间,当时的大将军窦宪派右校尉耿夔击破北匈奴,“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在史籍《魏书》中也认为宇文部是“匈奴种,出于辽东塞外,其先南单于远属也,世为东部大人。其语与鲜卑颇异。”按史书的记载:宇文氏部落首领的祖先叫葛乌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为匈奴苗裔,实际上就是南匈奴某个单于的庶支后裔。葛乌菟是公元一世纪人,原居阴山,是鲜卑宇文部的始祖,东汉后期起其后裔子孙世袭为鲜卑东部大人。在史籍《周书·文帝纪》中记载:“葛乌菟雄武多算略,鲜卑慕之,奉以为主,遂为十二部落,世为大人。”葛乌菟之后曰普回,普回有子宇文莫那,约在公元一世纪北匈奴西迁时,宇文莫那则自阴山率领下属十二部南下迁至辽西地区,之后宇文莫那从附属匈奴的关系中脱离独立,号称“鲜卑俟汾氏”。“俟汾”是鲜卑族语“天王”之意。俟汾部日渐强盛后,宇文莫那的慕僚建议改“天王”为姓,但为忌讳晋室,换“天王”为“宇文”,当时的宇文十二部落中已经蕴涵了后来的库莫奚部落和契丹部落。宇文莫那则被后来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政权尊为献侯,并奉为北周皇室的始祖。

按史籍《周书》的记载:葛乌菟的后代普回袭任大人之职后,他在打猎时在河边拾到一颗玉玺,上刻“皇帝玺”三字,大喜之下自以为是天授神权,当地人呼天为“宇”,呼君为“文”,“宇文”意即“天子”。

于是,这位普回大人便自己号称宇文氏,而自己的部落就叫作宇文部。当然,后世史学家认为这纯粹是牵强附会之说。到了东晋时期,宇文部进据中原,号称宇文国。宇文莫那之后有数代首领在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一直到西晋时期以后才有记事。在史籍《魏书》中,记载了当时的习俗“人皆剪发而留其顶上,以为首饰,长过数寸则截短之。妇女披长襦及足,而无裳焉。”部族人有髡发习俗,妇女是穿著连身的长袄,与汉族下身做长裙的打扮大不同。另外,宇文部族人在秋天的时候会去采收一种称作“乌头”的有毒植物制成毒药,做为射猎禽兽之用。鲜卑族宇文部逐渐繁荣兴盛,一直至东晋五胡十六国前期为止,特别是在西晋以后较为强盛之时,地点约在濡源(今河北滦河上游)以东、柳城(今辽宁朝阳)以西一带的广大地区,与同期存在的慕容部鲜卑、段部鲜卑相同,都属于东部鲜卑的一个支系。宇文部在西晋时期的几代首领与拓跋部鲜卑关系较佳,两个部族间时有通婚。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后,宇文部曾依附势力强大的后赵政权。但宇文部与慕容部鲜卑之间却是一直存在着不断的争斗,且连续有数位宇文部的首领宇文莫珪、宇文逊昵延、宇文乞得龟、宇文逸豆归都曾为慕容部所败,在东晋咸和九年或东晋咸康元年(公元344/345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中,宇文部终于被慕容部所建立的前燕政权击败,部众被慕容部首领分散迁移,宇文部灭亡。

鲜卑宇文部的族人,以及后来北周政权的皇族贵州和一些臣子国民,都以“宇文“为姓氏,称宇文氏,后逐渐融入汉族,将宇文氏复姓也带入汉族之中,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宇氏、文氏者,也有改单姓为尚氏、赵氏、胡氏、李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宇文姓起源二

来自嬴姓,出自南北朝时期北周政权大臣赵文表、赵昶之后,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有北周大都督赵文表、北周长道郡公赵昶,这二人都是北周武帝宇文邕(561年―578年在位)的亲信大将。赵文表追随许国公宇文贵镇守蜀地,行昌城郡事,官至加中军将军,左金紫光禄大夫。赵昶居将帅之任,倾心下士。虏获氐、羌,抚而使之,皆为赵昶尽力。后录前后功,进爵长道郡公,征拜宾部中大夫,行吏部事。这二人皆被北周武帝赐姓为宇文氏。

在赵文表、赵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姓氏承袭者,都称宇文氏,世代相传至今。

宇文氏复姓氏典型的北方少数民族汉化姓氏,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都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四位门阀。宇文姓早期活动在西北地区,南北朝时期逐步南下内迁,除在辽宁、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分布外,在河南洛阳等地形成宇文氏皇族聚集地。唐代时,他们入地为籍,遍及中原各地。宋后宇文氏已不常见。如今在北京、河南、陕西、浙江、四川、台湾等地有少量分布。现今宇文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今陕西省的咸阳市及兴平市、乾县、长武县,河北省的行唐县、张家口市、石家庄市,辽宁省的大连市,山东省的烟台市,河南省的栾川县、洛阳市、安阳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安徽省的无为县,浙江省的杭州市,山西省的榆次市、太原市尖草坪区、长治市,广东省,湖北省,江西省,湖南省,台湾省,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宇文氏族人分布。

赵郡:东汉建安年间(196年―219年)设赵郡,治所广阿(今邢台市隆尧县),辖地包括今石家庄赵县、高邑县、赞皇县和邢台市宁晋县、柏乡县、临城县、隆尧县东部。隋朝时期移治到赵县(今河北赵县)。

太原府:也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当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也在此地。宋太平兴国中期(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赵郡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一、宇文yǔ wé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涉县,辽宁之沈阳,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等地均有分布。本历史上鲜卑族姓,今则融为汉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本出辽东南单于之后有葛乌兔,为鲜卑君长,世袭大人,至普回,因猎得玉玺,自以为天所授,——鲜卑谓天子为‘宇文’因号宇文氏。(按:《周书·文帝纪》亦载:其先为鲜卑君长,其后曰普回,因符得玉玺之纽,有文曰:‘皇帝玺’。普回心异之,以为天授,其俗谓天曰‘宇’;谓君曰‘文’,因号宇文国,并以为氏焉。)普回子莫那,自阴由徙居辽西,至后周追谥献侯。献侯生可地汗,号莫何单于,辟地西出玉门,东踰辽水。六世孙失豆归自称大单于,为慕容皝所灭,生拔拔瑰陵。拔拔瑰。陵,后周所承也。西魏迁豪杰於代都。故陵徙居代州武川;瑰即安代、化政、清河、南安四公所承也。”南北朝时北周有宇文秦;隋代有宇文化及;唐代有宇文鼎;宋代有宇文昌龄。

二、宇文

宇文姓分布:浙江萧山、新疆呼图壁、河南内黄、四川、台湾台北、北京、陕西西安等地均有此姓。

宇文姓起源:

1、原系匈奴人姓。南单于裔有葛乌菟为鲜卑君长,世袭大人,至普回,在狩猎时得玉玺,其文曰黄帝之玺,自以为天授也,其俗谓天子为宇文,因号宇文氏。然以上所说或系宇文氏显贵后掌史者伪托。一说,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北方,鲜卑俗呼草为俟汾,以神农有尝草功,因自号俟汾氏,其后音讹,遂为宇文。然此说亦系伪托。可信的是游牧民族中有以草(俟汾)为姓者,后汉译为宇文,且宇文氏原为匈奴人,而所统治者为鲜卑族。

2、西魏、北周时赐姓宇文氏者有26人,西魏大统中有李和、唐瑾、崔谦、崔訦、郑常、薛善、郑孝穆、刘雄、崔猷、令狐整、尞允、王杰、李昶、李贤之妻吴氏等14人,庆帝时有张轨、申徽、柳敏等3人,恭帝时有韦叔裕、韦、李彦、叱罗协等4人,北周孝闵帝时有王悦、柳庆、韩雄等3人,明帝时李昶、刘志2人。

宇文姓名人:

宇文福,北魏时镇北将军、瀛州刺史。

郡望:齐郡、河南、武川。

变化:后有改姓宇氏者。

历史名人

宇文姓古代名人

宇文肱北朝,北魏将领。武川(今属内蒙)人。鲜卑族,宇文泰父。魏明帝时,破六韩拔陵起义,宇文肱聚兵攻杀破六韩拔陵部将卫可孤。迁居中山。后率众加入鲜于修礼军,被魏军击败,战死。北周追尊为德皇帝。

宇文测北朝(489-546),北朝西魏将领。字澄镜,宇文泰族子。宇文测性沉密,少笃学。起家奉朝请、殿中侍御史、安东将军。尚宣武帝女阳平公主,拜驸马都尉。从孝武帝西入关,进爵为公。西魏文帝大统四年(538),拜侍中。六年,坐事免。不久,除骠骑大将军、大都督、行汾州事。八年,加金紫光禄大夫,转行绥州事。十年,征拜太子少保。十二年十月,在任去世。

宇文显和北朝(498-554),西魏将领。好读书,驰马能左右射。少袭爵,与魏孝武帝有布衣交,帝用为阁内大都督。共议西附宇文泰,又护帝至关中。宇文泰用为帐内大都督。后进位仪同三司、散骑常侍。魏恭帝元年去世。

宇文泰北朝(505-556),北魏、西魏将领。字黑獭,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年轻时随父参加鲜卑族起义,后投靠北魏尔朱荣,参与镇压义军,授武卫将军、征西将军。北魏分裂后,任西魏太师、大丞相、柱国大将军。他治军整肃,深谋远虑,善于用间。西魏大统三年(537)正月,采纳直事郎中宇文深建议,以近万锐卒,潜出小关(陕西古潼关南侧),出其不意地击败东魏骁将窦泰军,俘万余人。十月,在沙苑之战中,他先遣将侦察,后从容设伏,大获全胜,俘东魏高欢军七万余人,除选留二万士卒外,余均释放。在东西魏战争中,指挥作战数十次,多获胜利,为建立北周奠定了基础。他推行“均田制”,使西魏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府兵制”,建立由柱国、大将军、开府等逐级统领制度,扩大了兵源,加强了朝廷对军队的控制。这一兵制为后世沿用近二百年,在中国古代兵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周建立后,追尊为文帝。

宇文导北朝(511-554),西魏将领。字菩萨,颢子。随宇文泰入关,北朝西魏将领,宇文姓,北朝西魏将领,宇文姓,中,西魏文帝初为领军将军,率领禁军。泰与高欢作战。常留守后方。大统四年(538),为华州刺史。泰军在洛阳失败,赵青雀、于伏德等乘时据长安、咸阳。宇文导由华州率军攻破咸阳,又与泰合师收回长安。后出守陇右,去世在上邽,谥孝。

宇文深北朝(?-568),北周臣。字奴干,测弟。起家秘书郎。好读兵书,有谋略。宇文泰用为相府主簿。为泰筹划擒窦泰、取弘农及沙苑作战方略。封长乐县侯。周武帝保定初,为京兆尹,转司会中大夫。为政严明,抑制豪右,受人赞誉。

宇文护北朝(约515-572),北周权臣。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之侄。早年跟随宇文泰征战,在与东魏的交战中屡建战功,又与于谨南征梁朝江陵。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泰死,诸子幼小,遗命宇文护掌管国家大政。他以宇文泰嗣子宇文觉幼弱,想乘宇文泰的权势和影响尚存时早日夺取政权,因迫使西魏恭帝禅位于周。二年,宇文觉称周天王,建立北周。护为大司马,封晋国公,旧日与宇文泰并肩的大将赵贵、独孤信对宇文护不服,宇文觉也不满他专权,图谋诛护不果,反被其先发制人,杀赵贵,令独孤信自杀。宇文觉被废黜而死。宇文护迁大冢宰(当时的宰相),并拥立宇文泰另一个儿子宇文毓(周明帝)。明帝好学有识,为宇文护所畏,武成二年(560)又被他毒死,立宇文泰四子宇文邕(周武帝),实际大权仍由宇文护掌握。护虽性宽和而不识大体,委任非人而久专权柄,又素无戎略,两次伐齐都失败而归。诸子贪残,僚属恣纵,蠹政害民。宇文邕与弟卫王宇文直策划,于建德元年(572)杀死宇文护。

宇文神举北朝(531-578),北周将领。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鲜卑族。周文帝宇文泰族子。父显和,仕魏,为孝武帝进入关之计。后随从入关。宇文神举以周明帝初,起家中侍上士。明帝留意文学而神举雅好篇什,常得侍从。周武帝保定间,历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诸职。建德元年为京兆尹,三年,出为熊州刺史。从周武帝伐齐,齐平,为并州刺史。宣政元年(578),周武帝卒,幽州人卢昌期、祖英伯等举兵反周,卢思道亦预其事。神举率兵平乱,见思道,令作露布,乃释其罪。又从越王宇文盛平稽胡,败突厥。师还,以武帝时尝与王轨、宇文孝伯言宣帝之短于武帝,兼以功高,宣帝使人鸩之,卒于马邑。史称宇文神举“博涉经史,性爱篇章”。

宇文毓北朝(534-560),北周皇帝。小字统万突。鲜卑族。宇文泰庶长子。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封宁都郡公。北周建国后任柱国,岐州刺史。557年被宇文护立为天王,宇文护辅政专权。559年宇文护归政,始亲政,称皇帝,改元武成。仍受制于宇文护。武成二年(560)四月,被宇文护毒死。葬昭陵。谥明皇帝,庙号世宗。年号武成。

宇文觉北朝(542-557),北周创建者。字陁罗尼。鲜卑族。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西魏权臣宇文泰第三子。初封略阳郡公。西魏恭帝三年(556)三月,命为安定公世子。十月,宇文泰死,宇文觉继承其官爵,任太师、大冢宰,封周公。二年正月,在堂兄宇文护的扶持下代西魏称天王,建国号为周,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北周。即位后,不满宇文护专权,与司空李植等密谋诛之,事泄,557年十月被宇文护废为略阳公,月余被杀。葬静陵。周武帝时,追谥为孝闵皇帝。

宇文虬北朝,北周将领。字乐仁,武川(今属内蒙古)人。骁悍有胆略。少从征讨,累有战功,封南安侯。后为独孤信帐内都督,随信奔梁。复回归,进爵为公。从复弘农,破沙苑,战河桥,皆有功,累迁南秦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虬每经战阵,必身先士卒,故上下同心,战无不克。后拜金州刺史、大将军卒。

宇文邕北朝(543-578),北周皇帝。小字祢罗突。鲜卑族。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四子。武成二(560),权臣宇文护毒死明帝宇文毓,护立时为大司空、鲁国公的宇文邕为帝。仍掌朝政。建德元年(572),宇文邕诛杀宇文护,始亲自处理国务。宇文邕生活俭朴,诸事希求超越古人,对宇文护及北齐所修过于华丽的宫殿一律焚毁,对下严酷少恩,但果断明决,耐劳苦,征伐时躬亲行阵,得士卒死力。四年,他独与齐王宇文宪等少数人策划,力排众议,决定伐齐并亲自统军围攻金墉城(今河南洛阳),因病还师。次年又率大军伐齐,几路并进,攻克平阳(今山西临汾)。围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时军事失利,自己仅得免。其后听从宇文忻“死中求生,败中取胜”的建议,终于攻克晋阳。六年,入邺,灭北齐。齐境有北魏所俘河西人世为厮役的杂户,周境有从东魏及南朝梁江陵俘虏的良人没为奴婢,他都豁免为良人。建德二年,宇文邕确决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次年禁佛、道二教,沙门、道士并令还俗,为历史上三武废佛之一。突厥强盛,目北齐、北周为在南两儿。宇文邕不得不娶突厥公主为后,灭齐之后,宣政元年(578)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成行而病死。谥武帝。

宇文贵北朝(?-576),北周将领。字永贵,其先昌黎(今属河北)人,后徙居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善骑射,有将帅才。魏正光末,破六韩拔陵围夏州,刺史婴城固守,以贵为统军。后从尔朱荣,以战功封革融县侯。大统中,屡著战功,官至大将军。周孝闵帝即位,进位柱国,封许国公,历官大司徒、太保。天和中出使突厥,回至张掖卒。

宇文孝伯北朝(543-578),北周臣。字胡三,深子。少被宇文泰抚养。与武帝同日生,同学,相知甚深。邕即位,以与其共读为由,引置左右,方得联络内外,诛杀宇文护。为左宫正,辅太子赟,数言赟过。帝出京,常令其留守。帝将卒,执手托以后事,即令为司卫上大夫。入京镇守。宣帝初,为小冢宰,数言朝政得失,拒助帝杀齐王宪,赐死。后杨坚言:若孝伯在,己即无机遇。

宇文宪北朝(544-578),北周宗室。字毗贺突,宇文泰第五子,周武帝宇文邕弟。性通敏,有度量。少与邕俱受《诗》、《传》,咸综机要,得其指归。魏恭帝元年(554),封安城郡公。北周孝闵帝即位,拜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明帝即位,授大将军。武成初,除益州刺史,进封齐国公。宇文宪时年十六,善于抚绥,留心政术,进位柱国。武帝保定中,征还京师,拜雍州牧。天和三年(568),以宪为大司马,治小冢宰,雍州牧如故。七年,宇文护被杀,乃以宪为大冢宰。建德三年,晋爵为王。

宇文直北朝,北周宗室。字豆罗突,邕同母弟。周初封卫国公,附宇文护。武帝天和中与陈军作战兵败,免职。遂怨护,助邕杀护。求为大司马,帝未许。建德三年(574)进爵为王。同年,帝赴云阳宫,直在长安举兵攻宫城。事败,逃至荆州被擒,免为庶人,囚在别宫。不久被杀。

宇文俭北朝(?-578),北周宗室。字侯幼突,宇文泰子。明帝武成初,封谯国公。武帝天和中,拜大将军,迁柱国,出为益州总管。建德三年(574),宇文俭进爵为王。五年,东伐,攻永固城,拔之。六年,拜大冢宰。宣政元年(578)二月卒。

宇文达北朝(?-580),北周宗室。字度斤突,宇文泰子。性果决,善骑射。明帝武成初,封代国公。武帝天和元年(566),拜大将军。建德初,进位柱国,出为荆州刺史。三年(574),进爵为王。出为益州总管。宣帝即位,进位上柱国。静帝大象元年(579),拜大右弼。二年,为隋文帝杨坚所杀。

宇文招北朝(?-580),北周宗室、文人。字豆卢突。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鲜卑族。宇文泰子。幼聪颖,博涉群书,好属文,学庾信体,词多轻艳。魏恭帝三年(556),封正平郡公。周明帝武成初(559),封赵国公。武帝建德元年(572)封王。历官柱国、襄州总管、大司空、大司徒等。宣政(578)中,拜太师。静帝立,杨坚'>;隋文帝杨坚辅政,宇文招与越王宇文盛等谋诛之,为隋文帝所杀。所著文集,《周书》本传谓十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八卷,今佚。

宇文逌北朝(?—580),北周宗室、文人。字尔固突。代郡武川(今属内蒙古)人。鲜卑族。宇文泰之子。少好经史,解属文。周明帝武成初(559),封滕国公。武帝天和末(571)拜大将军。建德初(572)进位柱国,三年(574)为滕王。宣政元年(578)为上柱国。静帝大象二年,为杨坚所杀。《周书》本传谓“逌所著文章,颇行于世”。《隋书·经籍志》有《滕简王集》八卷。今佚。存《至渭源诗》一首,见《初学记》卷六,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又《庾信集》即宇文逌所编,并作《庾信集序》一篇,见今本《庾开府集》,清严可均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宇文福北朝,北周将领。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孝文帝太和初,为羽林郎将,数有战功。魏迁都洛阳,宇文福奉命规划牧地,在黄河南北地近千里,放养杂畜。后攻高车败,被贬。宣武帝即位,用为南征统军,有战功。历任豫、瀛州刺史,太仆卿,怀朔镇将。卒于镇,谥贞惠。

宇文赟北朝(559-580),北周皇帝。字乾伯。鲜卑族。邕长子。邕虑其不堪重任,待其严格,朝见如群臣,有过则杖责。初即位,下令严律法;任用北齐官员。杀齐王宪,令左右密察群臣言行。法严刑苛,禁臣下有高大之称。次年,以子衍为皇帝,自称天元皇帝。大兴土木,恣意声色。对国家典章制度等,皆有变革。大象二年令杨坚出为扬州总管。事未行,病,召坚入宫。卒,谥宣帝。

宇文赞北朝(?-580),北周宗室。字乾依,武帝宇文邕子,初封汉国公。建德三年(574),进爵为王,仍柱国。静帝大象二年(580),杨坚辅政,欲顺物情,乃进宇文赞上柱国、右大丞相。外示尊崇,实无权柄。后转太师。不久,为坚所杀。

宇文贽北朝(?-580),北周宗室。字乾信,武帝宇文邕子,初封秦国公。武帝建德三年(574),进爵为王。静帝大象二年(580)五月,进上柱国。六月,迁大冢宰。八月,进位大右弼。不久,为杨坚所杀。

宇文盛北朝(?-580),北周宗室。字立久突,宇文泰子。明帝武成初,封越国公。武帝天和中,进爵为王。四年(569),大军伐齐,宇文盛为后一军总管。并州平,进位上柱国。从平邺,拜相州总管。宣政元年(578),入为大冢宰。静帝大象元年(579),迁大前疑,转太保。同年出就国。二年,朝京师。其秋,为隋文帝杨坚所杀。

宇文忻隋朝(523-586),将领。京兆(治今陕西西安)人,本籍朔方(治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字仲乐。少时即精骑射,慷慨有大志,自谓可胜过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北周时,从韦孝宽守玉壁,从武帝攻拔北齐晋阳,均以骁勇敢战立功。周末,从高颎、韦孝宽破尉迟迥,功为诸将之最。进封英国公。入隋,以宿将遭忌,乃与梁士彦等谋反,事泄被杀。

宇文阐北朝(573-581),北周皇帝。本名衍。鲜卑族。宣帝长子。大成元年(579),封鲁王,不久立为皇太子。同年二月受父禅即位,年仅7岁。改元大象。外戚杨坚执掌朝政,恢复佛、道两教,大杀周朝宗室。大定元年(581)二月,被迫禅位于杨坚,封介国公,北周亡。同年五月被杀。葬恭陵。谥静帝。

宇文庆隋朝,将,字神庆,祖籍武川(今属内蒙古),后为洛阳人,鲜卑族,宇文氏族子。周初受业东观,颇涉经史。后应募从征,以功授都督。复从武帝转战各地,拔高壁,克并州,下信都,功居诸将之首,故进位大将军,封汝南郡公。入隋,拜左武卫将军,进上柱国,出为凉州总管。后还都,卒于家。

宇文恺宋朝(555-612),隋建筑家。字安乐,朔方夏州(今陕西靖边)人。出身贵族世家,三岁赐爵双泉伯,七岁晋封安平郡公。多技艺,有巧思,建筑知识渊博。历任营建宗庙副监、营建新都副监、检校将作大匠、仁寿宫监、将作少监、营造东都副监、将作大匠、工部尚书等职。宇文恺最大功绩是主持规划和修建长安城与洛阳城。所建长安城(初名大兴城,唐朝改称长安)气象雄伟,规模宏大。开皇二年(582)六月始兴建,二年三月初步竣工。全城分宫城、皇城、外廓城三部分,宫城北面有广大禁苑。分区设计十分科学,有宫殿、衙署、住宅、商业不同区域。城内街道宽直,整齐划一,共有南北大街十一条,东西大街十四条,构成便利的交通网。城内水源丰富,有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航运通达、排水方便,渠水迂回曲折,汇成多处池塘,成为秀丽风景区。大业元年(605),宇文恺主持规划和修建另一座大型都市——洛阳城,设计大体与长安城一致。宇文恺擅长城市规划设计,对大型宫殿建筑技术有独到研究。炀帝时所造“大帐”,下面可坐几千人;所造“观风行殿”,能任意集合和分散,殿上可容侍卫几百人,殿下装有轮轴,能自由移动,别具风格。宇文恺在城市规划建设和宫殿建筑技术方面,有很高成就,堪称一代建筑大师,对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著有《东都图记》二十卷、《释疑》一卷和《明堂图议》二卷等书,今佚。

宇文述(?-616),隋朝将领。字伯通,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南)人,出身鲜卑贵族。北周末以军功拜上柱国,封褒国公。隋开皇初,拜右卫大将军,平陈之役,任行军总管,率兵三万从六合渡江。时晋王杨广镇扬州,欲拉拢述附己,遂奏请文帝任宇文述为寿州刺史总管。杨广与述计谋夺太子位,述建议广收买朝中宰相杨素等。于是述、素二人共谋立杨广为太子。及后炀帝即位,宇文述参预朝政,与苏威并重。帝后以述为左卫大将军,封许国公,总领军事。后从炀帝幸榆林,西击吐谷浑。第二年又随炀帝西幸,登燕支山,西域诸国来朝。宇文述善于供奉,深得炀帝欢心,言无不从,势倾朝廷,宠遇莫与为比。但性贪鄙,接受各方馈赠无数,金宝山积,僮仆千人,骄奢无度。大业八年(612年),炀帝出征高句丽,以宇文述率军渡鸭绿江,述自恃小胜而骄,中高句丽军诱兵之计,军至平壤,被高句丽军掩击,大溃不止,三十万五千隋军惟余二千七百人逃归辽东。炀帝大怒,除述为民。次年又复起用,从征高句丽。适杨玄感起兵反隋,炀帝回师命述讨玄感,大破之。十二年,宇文述劝炀帝幸江都。不久,述在江都病重。述子化及、智及曾因获罪被谴,故临死前乞请炀帝照顾二子。炀帝以化及为右屯卫将军,智及为将作少监。

宇文化及(?-619),隋代末年叛军首领。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隋大将宇文述之子。杨广为太子时,他领禁军,很受宠信。隋炀帝即位,授他为太仆少卿,又以弟士及娶南阳公主。大业年间,义军、叛军蜂起,炀帝的随从禁卫多关中人,不愿从炀帝久驻扬州,打算自行回本土。统领骁果的武贲郎将司马德戡等得知此状,便集兵数万,于大业十四年(618)发动叛乱,推宇文化及为主,缢杀炀帝,立秦王杨浩为帝。化及自称大丞相,引兵10余万西归。时东都群臣奉越王侗继帝位于洛阳,招瓦岗军领袖李密为太尉,使讨伐化及。双方战于黎阳(今河南浚县北),化及屡败,北走魏县(今河北大名西南),将士屡叛归李密。化及自知必败,叹曰:“人生固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于是毒杀杨浩,即帝位于魏县,国号许,改元天寿。武德二年(619),唐遣李神通攻化及,化及东走聊城。时窦建德已立夏国,遂以讨逆为名,往攻聊城,神通退兵。同年建德擒化及,槛送襄国(今河北邢台),与两子同时处斩,所建政权许灭亡。

宇文士及唐朝,将领。字仁人,京兆长安人。父述,为隋右卫大将军。隋开皇末(601),封新城县公。妻炀帝女南阳公主,为尚辇奉御等职。其兄宇文化及杀炀帝,封其为蜀王,从化及至黎阳。与封德彝归唐,授上仪同。从讨宋金刚、王世充等有功,武德八年(625)任检校侍中、太子詹事。太宗即位,拜中书令,检校凉州都督。后改蒲州刺史,迁右卫大将军。为政宽简,侍帝谨敏。以殿中监卒。赠左卫大将军、凉州都督,谥曰纵,陪葬昭陵。

宇文成都隋唐,小说《说唐》《忠义响马传》《兴唐传》中人物,宇文化及之子。被隋炀帝封为天保大将军之职。兵器凤翅镏金镋[tǎng],被称为隋唐第二条好汉,在四平山力挫三杰。曾在晋阳与李渊之子李元霸比武,输给李元霸。与瓦岗寨英使一柄凤翅镏金镋,重三百二十斤”,传说为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转世。雄为敌,帮助父夺取隋朝天下,在扬州被李元霸所杀。历史上,宇文化及有二子:宇文承基、宇文承趾,宇文化及同时被窦建德斩杀。

宇文融唐朝(?-约730),唐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初任监察御史。时土地兼并严重,人口流失,税收受到影响。他建议检括逃亡户口和籍外占田。并自任劝农使,率判官二十余人出使各地,清出客户八十余万和大量土地。开元十七年(729),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善于荐举人才,在相期间,荐宋璟为右丞相、裴耀卿为户部侍郎、许景先为工部侍郎。在相位仅百日即罢贬为汝州刺史,又流岩州,卒于途中。

宇文鼎唐朝,唐臣。字周重,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御史中丞宇文邈之子。元和六年(811),与江淮从事李公佐会于汉南。长庆初,任右拾遗,与李珏等进言劝穆宗戒酒色。历仓部员外郎、左司员外郎、吏部员外郎。大和三年(829),自吏部郎中为御史中丞。又兼刑部侍郎。六年,为户部侍郎、判度支。出为华州刺史。八年,坐赃事贬循州刺史。

宇文之邵北宋(1029-1082),学者。字公南,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进士及第,为文州曲水县令。神宗即位,上疏言政事,不报,遂以太子中允致仕。自强于学,不易其志,退居十五年,常为经史琴酒之乐,学者称止止先生。司马光、范镇等盛誉之,以为“位下而言高,学富而行笃”。元丰五年卒。著有《止止先生宇文公集》二十二卷,今已佚。

宇文述中北宋(?-1139),宋臣。字仲达,一作仲理,成都华阳(今四川双流)人。崇宁二年(1103)进士。入仕后曾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宣和六年(1124)官至尚书右丞。后出为地方官。南宋初知濮州时被俘,金人嘉其忠义放归,乃以光禄大夫出知潼川府。绍兴元年(1131)辞官,以其弟宇文时中代理府事。从此闲居至卒。

宇文虚中金国(1079-1146),臣。字叔通,宇文粹中之弟。三十一岁举进士,历任知县、知州及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大学士等职,靖康元年(1126)官拜佥书枢密院事。任内先坚决反对联金灭辽,并积极组织军民抵抗入侵金军。继而多次奉命赴金营谈判,终以议和之罪被贬。南宋初年出使金国,受其重用,渐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礼部尚书,爵封河内郡开国公。金人称为“国师”。因累以费财劳人为由反对南征,且好讥讪女真贵族而被诬谋反。结果率全家百余口自焚而卒。宋人以其不忘故国,追谥肃愍。

宇文绍节南宋,臣。字挺臣,显谟阁待制宇文师瑗养子。成都广都(今四川双流)人。初补官仕州县。举进士。累迁宝谟阁待制、知庐州。时,韩侂胄方议举兵北伐。绍节致书侂胄,认为有复仇之志,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冒险进取。侂胄见书不乐。召还,以宝文阁待制知镇江府。除湖北京西宣抚使,知江陵府。统制官高悦肆意杀掠,绍节召至,收其部曲,旋有人控诉悦纵所部剽劫者,加以杖杀,兵民皆欢喜。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卒。谥忠惠。

宇文公谅元朝,文学家。字子贞,成都人,后徙吴兴(今浙江湖州)。元统进士。授婺源州同知,改余姚州,知会稽县事,迁高邮府推官,除国子助教,调翰林应奉兼国史院编修官,以病告辞。后召为国子监丞、江浙提学,改佥岭南廉访司事。卒后门人私谥纯节先生。通诸子百家之书,著述甚多,著有《折桂集》、《观光集》、《辟水集》、《以斋诗稿》、《玉堂漫稿》、《越中行稿》等。

宇文智及隋朝,中国隋朝军事人物,左翊卫将军宇文述之子。

郡望

赵郡:东汉建安年间(196年―219年)设赵郡,治所广阿(今邢台市隆尧县),辖地包括今石家庄赵县、高邑县、赞皇县和邢台市宁晋县、柏乡县、临城县、隆尧县东部。隋朝时期移治到赵县(今河北赵县)。

太原府:也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当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也在此地。宋太平兴国中期(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赵郡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一、宇文yǔ wé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涉县,辽宁之沈阳,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等地均有分布。本历史上鲜卑族姓,今则融为汉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本出辽东南单于之后有葛乌兔,为鲜卑君长,世袭大人,至普回,因猎得玉玺,自以为天所授,——鲜卑谓天子为‘宇文’因号宇文氏。(按:《周书·文帝纪》亦载:其先为鲜卑君长,其后曰普回,因符得玉玺之纽,有文曰:‘皇帝玺’。普回心异之,以为天授,其俗谓天曰‘宇’;谓君曰‘文’,因号宇文国,并以为氏焉。)普回子莫那,自阴由徙居辽西,至后周追谥献侯。献侯生可地汗,号莫何单于,辟地西出玉门,东踰辽水。六世孙失豆归自称大单于,为慕容皝所灭,生拔拔瑰陵。拔拔瑰。陵,后周所承也。西魏迁豪杰於代都。故陵徙居代州武川;瑰即安代、化政、清河、南安四公所承也。”南北朝时北周有宇文秦;隋代有宇文化及;唐代有宇文鼎;宋代有宇文昌龄。

二、宇文

宇文姓分布:浙江萧山、新疆呼图壁、河南内黄、四川、台湾台北、北京、陕西西安等地均有此姓。

宇文姓起源:

1、原系匈奴人姓。南单于裔有葛乌菟为鲜卑君长,世袭大人,至普回,在狩猎时得玉玺,其文曰黄帝之玺,自以为天授也,其俗谓天子为宇文,因号宇文氏。然以上所说或系宇文氏显贵后掌史者伪托。一说,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北方,鲜卑俗呼草为俟汾,以神农有尝草功,因自号俟汾氏,其后音讹,遂为宇文。然此说亦系伪托。可信的是游牧民族中有以草(俟汾)为姓者,后汉译为宇文,且宇文氏原为匈奴人,而所统治者为鲜卑族。

2、西魏、北周时赐姓宇文氏者有26人,西魏大统中有李和、唐瑾、崔谦、崔訦、郑常、薛善、郑孝穆、刘雄、崔猷、令狐整、尞允、王杰、李昶、李贤之妻吴氏等14人,庆帝时有张轨、申徽、柳敏等3人,恭帝时有韦叔裕、韦、李彦、叱罗协等4人,北周孝闵帝时有王悦、柳庆、韩雄等3人,明帝时李昶、刘志2人。

宇文姓名人:

宇文福,北魏时镇北将军、瀛州刺史。

郡望:齐郡、河南、武川。

变化:后有改姓宇氏者。

姓氏源流

一、宇文yǔ wé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涉县,辽宁之沈阳,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等地均有分布。本历史上鲜卑族姓,今则融为汉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本出辽东南单于之后有葛乌兔,为鲜卑君长,世袭大人,至普回,因猎得玉玺,自以为天所授,——鲜卑谓天子为‘宇文’因号宇文氏。(按:《周书·文帝纪》亦载:其先为鲜卑君长,其后曰普回,因符得玉玺之纽,有文曰:‘皇帝玺’。普回心异之,以为天授,其俗谓天曰‘宇’;谓君曰‘文’,因号宇文国,并以为氏焉。)普回子莫那,自阴由徙居辽西,至后周追谥献侯。献侯生可地汗,号莫何单于,辟地西出玉门,东踰辽水。六世孙失豆归自称大单于,为慕容皝所灭,生拔拔瑰陵。拔拔瑰。陵,后周所承也。西魏迁豪杰於代都。故陵徙居代州武川;瑰即安代、化政、清河、南安四公所承也。”南北朝时北周有宇文秦;隋代有宇文化及;唐代有宇文鼎;宋代有宇文昌龄。

二、宇文

宇文姓分布:浙江萧山、新疆呼图壁、河南内黄、四川、台湾台北、北京、陕西西安等地均有此姓。

宇文姓起源:

1、原系匈奴人姓。南单于裔有葛乌菟为鲜卑君长,世袭大人,至普回,在狩猎时得玉玺,其文曰黄帝之玺,自以为天授也,其俗谓天子为宇文,因号宇文氏。然以上所说或系宇文氏显贵后掌史者伪托。一说,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北方,鲜卑俗呼草为俟汾,以神农有尝草功,因自号俟汾氏,其后音讹,遂为宇文。然此说亦系伪托。可信的是游牧民族中有以草(俟汾)为姓者,后汉译为宇文,且宇文氏原为匈奴人,而所统治者为鲜卑族。

2、西魏、北周时赐姓宇文氏者有26人,西魏大统中有李和、唐瑾、崔谦、崔訦、郑常、薛善、郑孝穆、刘雄、崔猷、令狐整、尞允、王杰、李昶、李贤之妻吴氏等14人,庆帝时有张轨、申徽、柳敏等3人,恭帝时有韦叔裕、韦、李彦、叱罗协等4人,北周孝闵帝时有王悦、柳庆、韩雄等3人,明帝时李昶、刘志2人。

宇文姓名人:

宇文福,北魏时镇北将军、瀛州刺史。

郡望:齐郡、河南、武川。

变化:后有改姓宇氏者。

堂号

赵郡:东汉建安年间(196年―219年)设赵郡,治所广阿(今邢台市隆尧县),辖地包括今石家庄赵县、高邑县、赞皇县和邢台市宁晋县、柏乡县、临城县、隆尧县东部。隋朝时期移治到赵县(今河北赵县)。

太原府:也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当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也在此地。宋太平兴国中期(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赵郡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一、宇文yǔ wé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涉县,辽宁之沈阳,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等地均有分布。本历史上鲜卑族姓,今则融为汉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本出辽东南单于之后有葛乌兔,为鲜卑君长,世袭大人,至普回,因猎得玉玺,自以为天所授,——鲜卑谓天子为‘宇文’因号宇文氏。(按:《周书·文帝纪》亦载:其先为鲜卑君长,其后曰普回,因符得玉玺之纽,有文曰:‘皇帝玺’。普回心异之,以为天授,其俗谓天曰‘宇’;谓君曰‘文’,因号宇文国,并以为氏焉。)普回子莫那,自阴由徙居辽西,至后周追谥献侯。献侯生可地汗,号莫何单于,辟地西出玉门,东踰辽水。六世孙失豆归自称大单于,为慕容皝所灭,生拔拔瑰陵。拔拔瑰。陵,后周所承也。西魏迁豪杰於代都。故陵徙居代州武川;瑰即安代、化政、清河、南安四公所承也。”南北朝时北周有宇文秦;隋代有宇文化及;唐代有宇文鼎;宋代有宇文昌龄。

二、宇文

宇文姓分布:浙江萧山、新疆呼图壁、河南内黄、四川、台湾台北、北京、陕西西安等地均有此姓。

宇文姓起源:

1、原系匈奴人姓。南单于裔有葛乌菟为鲜卑君长,世袭大人,至普回,在狩猎时得玉玺,其文曰黄帝之玺,自以为天授也,其俗谓天子为宇文,因号宇文氏。然以上所说或系宇文氏显贵后掌史者伪托。一说,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北方,鲜卑俗呼草为俟汾,以神农有尝草功,因自号俟汾氏,其后音讹,遂为宇文。然此说亦系伪托。可信的是游牧民族中有以草(俟汾)为姓者,后汉译为宇文,且宇文氏原为匈奴人,而所统治者为鲜卑族。

2、西魏、北周时赐姓宇文氏者有26人,西魏大统中有李和、唐瑾、崔谦、崔訦、郑常、薛善、郑孝穆、刘雄、崔猷、令狐整、尞允、王杰、李昶、李贤之妻吴氏等14人,庆帝时有张轨、申徽、柳敏等3人,恭帝时有韦叔裕、韦、李彦、叱罗协等4人,北周孝闵帝时有王悦、柳庆、韩雄等3人,明帝时李昶、刘志2人。

宇文姓名人:

宇文福,北魏时镇北将军、瀛州刺史。

郡望:齐郡、河南、武川。

变化:后有改姓宇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