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知识网

首页 > 百家姓

[ jù ]

读音:jù

拼音:ju

简繁:巨

五笔:AND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AND

笔画:4画

吉凶:吉

仓颉:SS

结构:独体

郑码:HXVV

四角:71717

区位:3062

统一码:5DE8

异体字:㠪,鉅,?,?,?,矩

英汉互译:large,great,enormous,chief

笔顺:横、横折、横、竖折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521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468
1995年490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dfdby.com

起源

巨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

巨(Jù)姓源出有:

巨姓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宋过开国君主微子启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该支巨氏源出西周初期宋国微子之后,时为巨毋氏、巨辰经氏。在巨毋氏、巨辰经氏的后裔子孙,后来大多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巨氏,世代相传,一直到两汉时期还有复姓巨毋氏族人。据史籍《前汉·王莽传》记载:“有奇士,长丈,大十围,自谓巨毋霸。莽更其姓,曰巨毋氏。谓因文母而霸王符也。”在史籍《后汉·光武纪》中则称作“巨无霸。”巨毋霸的后裔子孙以祖为荣,多称巨毋氏。到了王莽政权灭亡后,巨毋氏族人中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巨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这在典籍《广韵》中有记载:“汉有巨武,为荆州刺史。”在家谱文献《何氏姓苑》中也记载:“巨氏出南昌。”

子姓巨氏族人大多尊奉微子启、巨毋霸为得姓始祖,正确的姓氏读音作jù(ㄐㄩˋ)。

巨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黄帝之师封钜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著名学者应劭在《集解》中的记载:“封钜,黄帝师。”传说,黄帝之师,是胙土为姓,他当时封在丰沮,所以他起名叫封钜。在封钜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为封钜氏,后分衍为封、钜氏。钜氏一族再后又省去“钅”旁,简改为巨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姬姓巨氏族人大多尊讽封钜为得姓始祖,正确的姓氏读音作qǔ(ㄑㄩˇ)。

巨姓起源三

源于战国时鲁国巨子之后。据《中国姓氏词典》记载,源于战国时鲁国巨子之后。巨子是墨家组织首领的称呼。墨家是先秦时代罕见的有严密的组织和鲜明的宗旨的学派,也是中国最早的民间武装团体。墨家组织由鲁国的墨子创建而成,据《淮南子·泰族训》记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并且在墨子死后一直存在。墨家学派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宗旨是“为义”,墨家成员都称为“墨者”,其首领称为“巨子(钜子)”,具有绝对的权威,职位在集团内部推举转让产生,类似尧舜时期的禅让制,而墨家第一人巨子就是创始人墨子。墨子的大徒弟、守住宋城的禽滑嫠(lí),也作禽滑厘是第二任巨子。墨家纪律严明、不徇私情,即使身为首领的巨子也不例外,《吕氏春秋·去私篇》中有一段记载可作为最好的例证:“墨者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惠王曰:‘先生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勿诛矣。’腹对曰:‘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王虽为赐,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遂杀其子。”墨家巨子严于律己,在组织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而墨家子弟也甘心听命于巨子,很多人甚至为了实施墨家的主张而不惜舍身行道。

据《庄子·天下篇》载:“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绝。”

巨姓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太平天囯时期军制官吏巨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清朝咸丰元年(太平天囯元年,公元1851年),洪秀全领导了金田起义,发起了举世闻名的太平天囯运动。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囯三年,公元1853年)农历3月,太平军攻陷南京后,改名天京,定为首都。清咸丰六年(太平天囯六年,公元1856年)左军主将翼王石达开破清军江南大营;天京解围。当年农历9月天京事变,太平天囯内讧,诸王互杀,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等被杀。清咸丰七年(太平天囯七年,公元1857年)农历6月,石达开出走,建国元勋俱尽。翼王石达开在率军远征西南后,设立了“巨帅”一职,由骁勇善战之中级将领担任,统军一师(两千五百人),类如前锋部队的首领。清同治二年(太平天囯十三年,公元1863年)农历6月,石达开十五万远征兵马全军尽没,石达开在大渡河旁投降后被清军杀害。少数将领逃回天京。清同治三年(太平天囯十四年,公元1864年)农历7月天京陷落后,有太平军朱氏巨帅率数百残军迁逃至苏、浙、皖三省交界的诸多南姓发源地溧阳地区藏匿,号称“三棵铜炮闯九关,巨帅立祖天目山,景色壮丽碧玉簪,寒光亭下水如天”。

在太平军朱氏巨帅的后裔子孙和部属将士中,多改以其官职“巨帅”为姓氏者,称巨氏,以避清朝杀戮,皆世代相传至今,正确的姓氏读音作jù(ㄐㄩˋ)。

巨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五百九十六位,以豫章、溧阳、乾县为郡望。

今天津市的武清县,江苏省的常州市溧阳市、宜兴市,辽宁省的清原市、建平市,内蒙古自治区的乌海市,安徽省的凤阳县、怀远县,山东省的鱼台市、昌乐市、梁山市、蓬莱市、潍坊市,山西省的太原市、长治市,陕西省的咸阳市、永寿县、乾县、武功县、韩城市、汉中市、洋县,甘肃省的酒泉市、徽县、镇原县,青海省的西宁市,福建省的建宁市,广东省的高要县,河北省的宁晋县,四川省的汉源县、通江县、南江县、梓潼县,黑龙江省的绥化市、哈尔滨市、大庆市林甸县,台湾省等地,均有巨氏族人分布。

巨(ju)姓在山东的分布

山东省内大概除了济南、齐河和青岛莱西的巨姓人以外基本上都是从临朐迁出的,而临朐的巨姓人基本上都来自博崖。巨氏是临朐土著氏族之一,现在临朐境内有十几个村镇都有巨姓人,而由巨姓人立村的就有好几个,如南博崖、北博崖、西博崖、马山、牛栏峪、巨家沟等,巨家沟大概有500年历史了,是由先祖巨正化从博崖迁到这个地方以后设村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历史上这里曾有不少巨姓人,但因为种种原因,现在这里的巨姓人只有10多个了。根据明朝正统八年,也就是1443年立的石碑记载,生活于元末明初的巨士元是博崖巨姓人的一世祖,到今天已经传至25世了。但可惜的是,这块石碑在1959年修建丹河水库时被用作石料了。” 临朐“博崖”名字的由来与这里的自然环境和地势密切相连,历史上这一带地势险要山崖很多故名“博崖”。根据1936年出版的首本《巨氏族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博崖11世巨姓人巨让带着家人来到博崖以北的地方开荒辟地,后来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便设村定名为“北博崖”;为了方便区分,原来的博崖便被人们称作“南博崖”;而“西博崖”呢,就在老博崖的西边。虽然石碑上记载巨士元是巨姓人的一世祖,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临朐巨姓人的历史可以继续往上追溯。在《嘉靖临朐县志·卷三·贞洁》中有一段记载,说金末元初时在临朐有个叫做巨王氏的妇女,当她28岁时丈夫巨林病故,巨王氏恪守贞节,一边恭顺地孝敬公婆,一边含辛茹苦地养育儿女,终身未曾再嫁,在当地人称颂为贞洁女子的楷模。后来有人上表请求给予巨王氏以褒奖,而巨王氏也果然被奖以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殊待遇。据《光绪临朐县乡土志·卷六》记载:“节烈巨王氏,原县志有传。”可以据此认定早在金末元初时,临朐就已经有叫巨林的人了,所以临朐巨姓人最早的祖先一定不是元末明初的巨士元,而应该再往前追溯,至少可以追溯到巨林生活的金末元初。这样说来,巨姓氏在这里至少有将近800的历史了。在临朐南博崖村前有个叫“神仙巴窝”的地方,相传元末明初时,朱元璋血洗山东,临朐博崖也未能幸免,有巨氏姐弟两人因为藏于神仙巴窝未被官兵发现,最终躲过了一劫。这个故事在后世人中代代口耳相传,“神仙巴窝”便被赋予了一定神秘的色彩。

秦皇岛抚宁县台营镇有巨各庄村,据镇史《古今台头营》记载为宋朝建村,建国前此地巨姓多为富贵人家。

巨qu姓聚居地

陕西省省岐山县祝家庄乡驸马庄村。巨----〈古〉音应读【qu】(一声),当地老人说该姓从老先人时一直就读【qu】(一声)。该村中的新庄、南场、前街、巨西、仓门、贺家等五个村民小组,数百户、上千口人均姓巨【qu】(一声),统称巨【qu】家。在该县其他乡、镇、村也有零散分布的巨【qu】姓人,个别老人还能记得解放前曾去驸马庄村祭祖。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罗汉洞乡红寨村。巨---方言读【qu】(一声),当地人习惯读【qu】,该村巨东、巨西四个村民小组,巨姓者至少有300多户,其中巨东、巨西这两个组是巨姓的大聚居地,全组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家姓巨。这两个组在地方上统称巨【qu】家沟。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溧阳郡:始建于楚、汉之际,西汉朝时期定为郡,后或为郡,或为县,其时辖地包括今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丹阳市、宜兴市、安徽省郎溪、广德、浙江省长兴等一带地区。宋朝时期辖地曾一度扩展至整个太湖及无锡地区。由于地处山区,历年战祸动乱,该地区均为人们避难之地。今仅为常州市下属县级市,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之地,有著名的天目湖风景区。

乾县:古属雍州之域,西周时期为周朝王畿,东周时期属秦国之地,秦孝公十二年(辛未,公元前350年)始置好寺县,治城在今县城东好寺村。秦朝统一中国后,好寺县归内史管辖。汉武帝太初元年(甲辰,公元104年),好寺县属右扶风郡。汉光武帝六年(庚寅,公元30年)撤销好寺县,并人池阳县。晋惠帝元康年间(辛亥,公元291年),分池阳县西部再置好寺县。北魏方武帝始光元年(甲子,公元424年),池阳县更名宁县夷,领本境东部地区,属咸阳郡,而后将好寺县改为右扶风郡。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丁卯,公元487年),分好寺西部置漠西县。隋文帝开皇十七年(丁巳,公元597年)改漠西县为上宜县。唐太宗贞观八年(癸卯,公元643年)废上宜县。武则天光宅元年(甲申,公元684年)分好寺、礼泉、始平、武功、永寿五县置奉天县,治城即今乾县县城。唐昭宗乾宁二年(乙卯,公元895年)在奉天县置乾州。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乾州为乾县,隶属关中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干县直属陕西省。1949年5月,乾县成立人民政府,受陕甘宁边区政府彬县分区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乾县隶属陕西省宝鸡专区,1956年改为省辖。1958年礼泉、永寿两县并入乾县,仍由省辖。1961年1月改属咸阳市,1961年8月三县分治,归属咸阳专区。1984年咸阳地区改为咸阳市,乾县为咸阳市属县。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

溧阳堂:以望立堂。

乾县堂:以望立堂,亦称好寺堂、池阳堂、乾州堂、上宜堂。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鱼台、昌乐,辽宁之清原、建平,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长治,陕西之韩城,甘肃之酒泉、徽县,福建之建宁,广东之高要,四川之通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上声”部,今多去声。《姓氏考略》注其源:

1、“黄帝臣封钜之后有巨氏。”此当与钜姓同源,以名为氏。

2、“出炎帝后。”则此当系出姜姓。望出南昌。汉代有巨武,荆州刺史;宋代有巨光远,嘉定进士;辽代有巨构,平谷人,横海军节度使;明代有巨敬、巨鲸,御史;清代有巨文彬河南山县教谕。

二、

巨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巨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师封钜之后有巨氏。

2、炎帝之后。

3、巨辰经氏之后。

4、战国时鲁家巨子之后。

巨姓名人:

巨武,东汉时荆州刺史。

郡望:平昌,南昌。

变化:与钜通。

历史名人

巨姓古代名人

巨武汉朝,汉代,荆州刺史;另有前秦大将巨武,本名“巨虎”,因避唐讳而改,其为前秦游击将军郭庆手下的一名部将。公元370年11月他在前秦灭取前燕的战役中,曾奉命在邺城东生擒到前燕皇帝慕容暐,由此立下殊功。

巨览汉朝,汉代顺帝时被大将军梁商聘为掾吏,与李固齐名。李固,东汉冲帝时官太尉,以直言闻名。

巨师古宋朝,宋代人,曾任统制,率兵征讨戚方,三战三捷。

巨光远宋朝,宋代人,嘉定进士。

巨构金朝,辽国平谷人,横海军节度使。

巨然五代,中国五代南唐、北宋画家,僧人。原姓名不详,生卒年不详,钟陵人,一说江宁人。早年在江宁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随后主李煜来到开封,居开宝寺。擅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山居图》等传世。

巨敬明初,明初甘肃平凉人,官至布政使,后来因为忠于建文而被朱棣残忍地灭门。见《明史》。

巨鲸明朝,明朝人,官至御史;

巨文彬清朝,清代人,河南确山县教谕。

巨来清朝,清代僧人。江宁人。善山水。曹寅极称其能。《国[清]朝画徵录》

巨国桂清朝,字子馥,号静亭。清道光三十年生于秦安县城。其父巨潭,为秦安著名学者,安维峻、孙海出其门下。巨国桂幼承庭训,专心致学,后来博览群书。二十六岁时,中光绪乙亥科举人。选授甘州训导兼河西精舍讲席,迁新疆迪化县教授,加同知衔,后任新疆阜康知县。曾作《丁未阜康拟古一首》,诗曰

郡望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溧阳郡:始建于楚、汉之际,西汉朝时期定为郡,后或为郡,或为县,其时辖地包括今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丹阳市、宜兴市、安徽省郎溪、广德、浙江省长兴等一带地区。宋朝时期辖地曾一度扩展至整个太湖及无锡地区。由于地处山区,历年战祸动乱,该地区均为人们避难之地。今仅为常州市下属县级市,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之地,有著名的天目湖风景区。

乾县:古属雍州之域,西周时期为周朝王畿,东周时期属秦国之地,秦孝公十二年(辛未,公元前350年)始置好寺县,治城在今县城东好寺村。秦朝统一中国后,好寺县归内史管辖。汉武帝太初元年(甲辰,公元104年),好寺县属右扶风郡。汉光武帝六年(庚寅,公元30年)撤销好寺县,并人池阳县。晋惠帝元康年间(辛亥,公元291年),分池阳县西部再置好寺县。北魏方武帝始光元年(甲子,公元424年),池阳县更名宁县夷,领本境东部地区,属咸阳郡,而后将好寺县改为右扶风郡。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丁卯,公元487年),分好寺西部置漠西县。隋文帝开皇十七年(丁巳,公元597年)改漠西县为上宜县。唐太宗贞观八年(癸卯,公元643年)废上宜县。武则天光宅元年(甲申,公元684年)分好寺、礼泉、始平、武功、永寿五县置奉天县,治城即今乾县县城。唐昭宗乾宁二年(乙卯,公元895年)在奉天县置乾州。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乾州为乾县,隶属关中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干县直属陕西省。1949年5月,乾县成立人民政府,受陕甘宁边区政府彬县分区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乾县隶属陕西省宝鸡专区,1956年改为省辖。1958年礼泉、永寿两县并入乾县,仍由省辖。1961年1月改属咸阳市,1961年8月三县分治,归属咸阳专区。1984年咸阳地区改为咸阳市,乾县为咸阳市属县。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

溧阳堂:以望立堂。

乾县堂:以望立堂,亦称好寺堂、池阳堂、乾州堂、上宜堂。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鱼台、昌乐,辽宁之清原、建平,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长治,陕西之韩城,甘肃之酒泉、徽县,福建之建宁,广东之高要,四川之通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上声”部,今多去声。《姓氏考略》注其源:

1、“黄帝臣封钜之后有巨氏。”此当与钜姓同源,以名为氏。

2、“出炎帝后。”则此当系出姜姓。望出南昌。汉代有巨武,荆州刺史;宋代有巨光远,嘉定进士;辽代有巨构,平谷人,横海军节度使;明代有巨敬、巨鲸,御史;清代有巨文彬河南山县教谕。

二、

巨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巨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师封钜之后有巨氏。

2、炎帝之后。

3、巨辰经氏之后。

4、战国时鲁家巨子之后。

巨姓名人:

巨武,东汉时荆州刺史。

郡望:平昌,南昌。

变化:与钜通。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鱼台、昌乐,辽宁之清原、建平,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长治,陕西之韩城,甘肃之酒泉、徽县,福建之建宁,广东之高要,四川之通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上声”部,今多去声。《姓氏考略》注其源:

1、“黄帝臣封钜之后有巨氏。”此当与钜姓同源,以名为氏。

2、“出炎帝后。”则此当系出姜姓。望出南昌。汉代有巨武,荆州刺史;宋代有巨光远,嘉定进士;辽代有巨构,平谷人,横海军节度使;明代有巨敬、巨鲸,御史;清代有巨文彬河南山县教谕。

二、

巨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巨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师封钜之后有巨氏。

2、炎帝之后。

3、巨辰经氏之后。

4、战国时鲁家巨子之后。

巨姓名人:

巨武,东汉时荆州刺史。

郡望:平昌,南昌。

变化:与钜通。

堂号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溧阳郡:始建于楚、汉之际,西汉朝时期定为郡,后或为郡,或为县,其时辖地包括今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丹阳市、宜兴市、安徽省郎溪、广德、浙江省长兴等一带地区。宋朝时期辖地曾一度扩展至整个太湖及无锡地区。由于地处山区,历年战祸动乱,该地区均为人们避难之地。今仅为常州市下属县级市,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之地,有著名的天目湖风景区。

乾县:古属雍州之域,西周时期为周朝王畿,东周时期属秦国之地,秦孝公十二年(辛未,公元前350年)始置好寺县,治城在今县城东好寺村。秦朝统一中国后,好寺县归内史管辖。汉武帝太初元年(甲辰,公元104年),好寺县属右扶风郡。汉光武帝六年(庚寅,公元30年)撤销好寺县,并人池阳县。晋惠帝元康年间(辛亥,公元291年),分池阳县西部再置好寺县。北魏方武帝始光元年(甲子,公元424年),池阳县更名宁县夷,领本境东部地区,属咸阳郡,而后将好寺县改为右扶风郡。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丁卯,公元487年),分好寺西部置漠西县。隋文帝开皇十七年(丁巳,公元597年)改漠西县为上宜县。唐太宗贞观八年(癸卯,公元643年)废上宜县。武则天光宅元年(甲申,公元684年)分好寺、礼泉、始平、武功、永寿五县置奉天县,治城即今乾县县城。唐昭宗乾宁二年(乙卯,公元895年)在奉天县置乾州。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乾州为乾县,隶属关中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干县直属陕西省。1949年5月,乾县成立人民政府,受陕甘宁边区政府彬县分区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乾县隶属陕西省宝鸡专区,1956年改为省辖。1958年礼泉、永寿两县并入乾县,仍由省辖。1961年1月改属咸阳市,1961年8月三县分治,归属咸阳专区。1984年咸阳地区改为咸阳市,乾县为咸阳市属县。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称南昌堂。

溧阳堂:以望立堂。

乾县堂:以望立堂,亦称好寺堂、池阳堂、乾州堂、上宜堂。

一、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鱼台、昌乐,辽宁之清原、建平,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长治,陕西之韩城,甘肃之酒泉、徽县,福建之建宁,广东之高要,四川之通江、南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归“上声”部,今多去声。《姓氏考略》注其源:

1、“黄帝臣封钜之后有巨氏。”此当与钜姓同源,以名为氏。

2、“出炎帝后。”则此当系出姜姓。望出南昌。汉代有巨武,荆州刺史;宋代有巨光远,嘉定进士;辽代有巨构,平谷人,横海军节度使;明代有巨敬、巨鲸,御史;清代有巨文彬河南山县教谕。

二、

巨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巨姓起源:

1、相传黄帝之师封钜之后有巨氏。

2、炎帝之后。

3、巨辰经氏之后。

4、战国时鲁家巨子之后。

巨姓名人:

巨武,东汉时荆州刺史。

郡望:平昌,南昌。

变化:与钜通。